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恭謁孝陵》
全文:
東土重光紀,中華百五年。
六朝帝命受,元日太和傳。
攜子鼎湖叩,當春衷曲宣。
較於歷代禪,謂勝彼昭然。
參考注釋
六朝
(1)
(2) 六個朝代
(3) 合稱中國歷史上均以建康(南京)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和陳
(4) 南北朝
六朝法典
帝命
(1).猶天命。天帝的意志。《詩·大雅·文王》:“有 周 不顯,帝命不時。”
(2).天子的命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夔 典樂,和神人; 龍 作納言,出入帝命。” 南朝 宋 顏延之 《祭屈原文》:“惟 有宋 五年月日, 湘州 刺史 吳郡 張邵 恭承帝命,建旟舊 楚 ,訪懷沙之淵,得捐珮之浦。” 明 劉基 《官箴上》:“慈匪予愛,帝命溥時;威匪予憎,國有恆規。”
元日
(1).正月初一。《書·舜典》:“月正元日, 舜 格於 文祖 。” 孔 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羣後旁戾。” 薛綜 註:“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驗》:“江湖間人,常於歲除汲江水秤,與元日又秤,重則大水。”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恭勤公》:“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
(2).吉日。《呂氏春秋·仲春》:“擇元日,命人社。” 高誘 註:“元,善也。”《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為忌日。” 顏師古 註:“元,善也。”《南史·宋紀上》:“敬簡元日,升壇受禪。”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乾隆名句,恭謁孝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