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謁孝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恭謁孝陵原文

東土重光紀,中華百五年。

六朝帝命受,元日太和傳。

攜子鼎湖叩,當春衷曲宣。

較於歷代禪,謂勝彼昭然。

詩詞問答

問:恭謁孝陵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恭謁孝陵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恭謁孝陵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餘集卷三

2. 天命太祖肇基東土於丙辰歲建號大清 * 在位十一年太宗嗣位 * 天聰至九年改元崇德凡在位十七年

參考注釋

土重

指腳大。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 杭州 趙鈞臺 買妾 蘇州 ,有 李 姓女,貌佳而足欠裹。 趙 曰:‘似此風姿,可惜土重。’--土重者, 杭州 諺語,腳大也。”

中華

(1)

(2)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後也借指中國

振興中華

(3) 指中原

(4) 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百五

寒食日。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故名。 宋 程先 《鎖窗寒·有感》詞:“嘆嘉會難逢,少年幾許?紛紛沸鼎,負了青陽百五。”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二折:“今日正百五寒食,上墳的都是同鄉共里。” 清 納蘭性德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詞之一:“悠揚撲盡風前絮,又百五,韶光難住。”一說,寒食日在冬至後的一百零六天,故稱“百六”。參見“ 一百五日 ”、“ 百六 ”。

六朝

(1)

(2) 六個朝代

(3) 合稱中國歷史上均以建康(南京)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和陳

(4) 南北朝

六朝法典

帝命

(1).猶天命。天帝的意志。《詩·大雅·文王》:“有 周 不顯,帝命不時。”

(2).天子的命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夔 典樂,和神人; 龍 作納言,出入帝命。” 南朝 宋 顏延之 《祭屈原文》:“惟 有宋 五年月日, 湘州 刺史 吳郡 張邵 恭承帝命,建旟舊 楚 ,訪懷沙之淵,得捐珮之浦。” 明 劉基 《官箴上》:“慈匪予愛,帝命溥時;威匪予憎,國有恆規。”

元日

(1).正月初一。《書·舜典》:“月正元日, 舜 格於 文祖 。” 孔 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羣後旁戾。” 薛綜 註:“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驗》:“江湖間人,常於歲除汲江水秤,與元日又秤,重則大水。”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恭勤公》:“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

(2).吉日。《呂氏春秋·仲春》:“擇元日,命人社。” 高誘 註:“元,善也。”《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為忌日。” 顏師古 註:“元,善也。”《南史·宋紀上》:“敬簡元日,升壇受禪。”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鼎湖

(1).地名。古代傳說 黃帝 在 鼎湖 乘龍升天。 唐 顧況 《相和歌辭·短歌行》:“ 軒轅 皇帝初得仙, 鼎湖 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 《北風行》:“ 鼎湖 不見飛蒼龍,阿閣何時棲赤鳳。”

(2).借指帝王。《陳書·沉炯傳》:“臣聞 喬山 雖掩,鼎湖之靈可祠。” 清 吳偉業 《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3).指帝王崩逝。《周書·靜帝紀》:“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盼望,兵燹難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劍無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賀當陽。” 柳亞子 《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曆皇帝殉國紀念節也前十數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賦此》詩:“赤縣重開新日月,鼎湖遺恨舊風雷。”

(4).宮名。《文選·揚雄<羽獵賦>》:“ 武帝 廣開 上林 ,南至 宜春 鼎湖 。” 李善 注引 晉灼 曰:“ 鼎湖宮 ,《黃圖》以為在 藍田 。”《漢書·揚雄傳》作“鼎胡”。《三輔黃圖·甘泉宮》:“ 鼎湖宮 ,在 湖城縣 界…… 漢武帝 於此建宮。”

衷曲

衷腸;心事

訴說衷曲

歷代

(1) 以往各代

歷代王朝

(2) 過去的整個年代

歷代名畫

昭然

明明白白,顯而易見

昭然若揭

詩詞推薦

  • 四望崗

    李成憲明代〕溪風十里灑寒衣,把酒尋源上翠微。廢院墨留僧去偈,斷崖松偃客來扉。孤村牧角吹殘靄,野店寒春警夕暉。醉下
  • 聞家則堂大參歸自北寄呈

    林景熙宋代〕濱死孤臣雪滿顛,冰氈齒盡偶生全。衣冠萬里風塵老,名節千年日月懸。清淚秋荒遼海鶴,古魂春冷蜀山鵑。歸來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謝貢仲章惠羅帶古鏡

    王璋元代〕紫織文何麗,青銅瑩欲流。何殊鞶鑒重,愧乏紵衣酬。寬覺腰圍減,明嫌鬢影秋。雙珍無一稱,但感意綢繆。
  • 甘露歌

    王安石宋代〕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間應未有。疑是經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獸之窮

    吳泳宋代〕獸之窮,逼我牆,韓盧走兔無窟藏。江麋假息尚撲朔,穴鼠無技猶張皇。我{左飠右甘}豈不甘,我纓豈不長。貍
  • 見志

    釋德洪宋代〕逼寒虛空難躲避,笑渠百計苦搜尋。至無著力為明見,但盡攀緣是肯心。顧我豎旗降老病,有誰橫槊捍叢林。木鵝
  • 臨川道中寄汪守

    李處權宋代〕漸遠閩中地更平,土風疏爽語言輕。山濃不減嵩高翠,溪漲渾如洛浦聲。忽見槐花思舉子,欲求螢火遺書生。使君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友人南下

    歐陽修宋代〕河橋別柳減春條,隔浦挐音聽已遙。千里羹蓴夸敵酪,滿池滮稻欲鳴蜩。東風楚岸神靈雨,殘月吳波上下潮。如吊
  • 朝中措

    周紫芝宋代〕作長短句以招之大江流處是廬峰。蒼玉照晴空。何事淺鬟濃黛,卻成煙雨溟濛。如今縱有,雲濤萬頃,翠巘千重。
  • 久與廣西帥年丈左史張舍人別自瓊罷歸過靜江

    曾豐宋代〕離年稠似發,契義重於山。不計命窮達,猶移書往還。匽藩新位貌,聞燕舊辭顏。勘破詩文處,吾其得訂頑。
  • 贈劉大兄院長

    竇群唐代〕萬年枝下昔同趨,三事行中半已無。路自長沙忽相見,共驚雙鬢別來殊。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偈傾一百三十三首

    釋法薰宋代〕推不進前,約不退進。臨濟白拈,未是好手。南山不惜兩莖眉,玉筯空將撐虎口。
  • 頌古

    釋道顏宋代〕舉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閨詞

    趙崇嶓宋代〕恨殺庭前鵲,難憑卜遠期。朝朝來報喜,誤妾畫雙眉。
  • 望海潮

    黃岩叟宋代〕梅天雨歇,柳堤風定,江浮畫鷁縱橫。瀛女弄蕭,馮夷伐鼓,雲間鳳咽鼉鳴。波面走長鯨。卷怒濤來往,攪碎滄溟
  • 西興道中二首

    呂祖謙宋代〕鳧鶩迎船似有情,隨波故起綠粼粼。野花照水開無主,誰信春歸已兩旬。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九曲溪

    喻良能宋代〕扁舟一葉破漣漪,九曲窮時山更奇。喚取謫仙來著句,平章佳處要清詩。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本事詩

    蘇曼殊〔近現代〕無量春愁無量恨,一時都向指間鳴。我亦艱難多病日,哪堪重聽八雲箏。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宮詞

    宋白宋代〕彤廷立仗雪初銷,仙樂空懸讌寮。齊指終南稱萬壽,遠平香案碧岧嶢。
  • 京山行

    孟郊唐代〕眾虻聚病馬,流血不得行。後路起夜色,前山聞虎聲。此時遊子心,百尺風中旌。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
恭謁孝陵原文_恭謁孝陵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