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總督策楞奏報川省豐收既用欣然並成是詩示之》
全文:
曾聞兵後鮮逢年,日夜憂心繫蜀川。
詎我包蒙能解網,戒伊迷復不更弦。
狼煙幸得銷荒戍,魚夢欣教遍大田。
蒿目瘡痍初起候,漫誇豐豫勉蕃宣。
參考注釋
包蒙
(1).包容愚昧的人。《易·蒙》:“九二,包蒙,吉。” 孔穎達 疏:“包,謂包含。九二以剛居中,童蒙悉來歸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吳太恭人合祔墓表》:“﹝ 夫之 ﹞祗畏冰淵,差遠巨憝,則固先生包蒙以養不中之明德所被也。”
(2).泛指愚昧。 唐 杜甫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離索晚相逢,包蒙欣有擊。” 宋 葉適 《陳叔向墓志銘》:“ 叔向 掊包蒙之鑰,游於廣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難,進道愈遠。”
能解
猶能耐,才能。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 宗元 近欲務此,然力薄才劣,無異能解。” 唐 趙璘 《因話錄·徵》:“ 韓晉公 節制 三吳 ,多歷年所,取賓佐僚屬,隨其所長,無不得人。嘗有故舊子弟投之,與語,更無能解。”《朱子語類》卷九七:“ 呂舍人 記 伊川 説,人有三不幸,以為有高才能文章亦謂之不幸。便是這事乖,少閒盡被這些子能解擔閣了一生,便無暇子細理會義理。”
迷復
語出《易·復》:“上六,迷復,凶……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孔穎達 疏:“以其迷闇不復,而反違於君道,故象云:‘迷復之凶,反君道也。’”後用以指迷失不改過;糊塗不醒悟。 宋 王禹偁 《賀收復益州表》:“雖依九伐之法,特開三面之羅,尚敢嬰城,斯為迷復。” 宋 邵雍 《誡子吟》:“改圖不害為君子,迷復終歸作小人。”
不更
(1). 秦 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 ﹞獲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 杜預 註:“不更, 秦 爵。”《商君書·境內》:“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 顏師古 註:“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
(3).不經,未曾經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 孔公 ,風雅無別耳。” 呂延濟 註:“更,經也。 脩 言今 植 之賦頌乃與古詩相類,雖不經 孔子 刪定,與《詩》之風雅無異焉。”《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
(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 湊 貴戚子,不更簿領,每有疑獄,時其將出,則遮 湊 取決,幸蒼卒得容欺。” 宋 王安石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於左右。”
不再。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築,故池不更穿。”
乾隆名句,總督策楞奏報川省豐收既用欣然並成是詩示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