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廿年耽小隱,避秦何必武陵源

袁德裕沙亭雜詠·其一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袁德裕的《沙亭雜詠·其一》

全文:
白沙翠樹繞江村,曲水灣灣綠到門。
我已廿年耽小隱,避秦何必武陵源

袁德裕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小隱

謂隱居山林。 晉 王康琚 《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宋 陸游 《寓嘆》詩:“小隱終非隱,休官尚是官。”

避秦

(1). 晉 陶潛 《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 秦 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絶境,不復出焉。”後以“避秦”指避世隱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 夏陽 適 晉 ,得 隨會 而同奔; 東海 避 秦 ,與 毛公 而俱隱。” 唐 蘇廣文 《自商山宿隱居》詩:“聞道 桃園 堪避 秦 ,尋幽數日不逢人。”

(2).指躲避強*暴或戰亂。《元人小令集·梧葉兒·天台洞》:“夕有猿敲戶,朝無客扣門,見幾個捕魚人,猶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我們參禪原是虛名,避 秦 乃其實意。” 李大釗 《警告**國父老書》:“乃若 安南 亡於 法 , 朝鮮 並於 日 ,其墐戶無天,避 秦 無地之慘劇,尤為見者心酸,聞者發指。”

(3).簏名。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武陵源

(1). 晉 陶潛 《桃花源記》載: 晉 太元 中, 武陵 漁人誤入 桃花源 ,見其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村人自稱先世避 秦 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遂與外界隔絕。後漁人復尋其處,“迷不復得”。後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 唐 宋之問 《宿清遠峽山寺》詩:“寥寥隔塵事,何異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功成拂衣去,歸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詩之七:“歸來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灘 ”、“ 武陵川 ”。 唐 汪遵 《東海》詩:“同作危時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灘 。” 唐 皇甫冉 《酬包評事壁畫山水見寄》詩:“寒侵 赤城 頂,日照 武陵川 ;若覽名山誌,仍聞《招隱》篇。” 明 唐順之 《廣德道中》詩:“倘遇 秦 人應不識,只疑誤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東漢 劉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飢食桃果,尋水得大溪,溪邊遇仙女,並獲款留。及出,已歷七世,復往,不知何所。後成文人經常援引的典故。見《太平御覽》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唐 王之渙 《惆悵詞》之十:“ 晨 肇 重來路已迷,碧桃花謝 武陵溪 。”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三折:“多管為殘花幾片,悞 劉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一折:“有緣千里能相會, 劉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尋夢》:“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

袁德裕名句,沙亭雜詠·其一名句

詩詞推薦

我已廿年耽小隱,避秦何必武陵源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