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仰止送周貞庵韻原文
四月南風錦纜斜,送行冠蓋集江涯。
謾嗟行役還高詠,共說詩壇讓大家。
檣櫓影搖波底月,旌旗光映岸傍花。
樓船到處鯨鯢避,博望虛傳海上槎。
詩詞問答
問:次仰止送周貞庵韻的作者是誰?答:何瑭
問:次仰止送周貞庵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仰止送周貞庵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何瑭的名句有哪些?答:何瑭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麻韻
參考注釋
四月
一年有十二個月,四月就是一年中的第四月份。南風
從南邊吹來的風
錦纜
錦制的纜繩;精美的纜繩。 南朝 陳 張正見 《公無渡河》詩:“金隄分錦纜,白馬渡蓮舟。”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詩:“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綿纜牽。” 清 陳維崧 《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錦纜籠沙,紅欄委浪,一碧無際。”
送行
(1) 送人啟程遠行
到機場送行
(2) 餞行
設宴為他送行
冠蓋
(1).泛指官員的冠服和車乘。冠,禮帽;蓋,車蓋。《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 。” 南朝 梁 沉約 《少年新婚為之詠》:“自顧雖悴薄,冠蓋曜城隅。”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書劍 洛陽 城,決崢嶸一朝冠蓋 長安 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 * 數輩,捧一麗人出,僕從煊赫,冠蓋甚都。”
(2).指仕宦,貴官。 漢 班固 《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謝絶了這些冠蓋,他雖是小官,也懶和他相見。” 葉楚傖 《陶然亭》詩:“瘡痍滿 京 洛 ,冠蓋自翩翩。”
(3).特指使者。《後漢書·章帝紀》:“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韻》:“開夷逾 漢武 ,平叛跨 周宣 。冠蓋通窮域,車書過古埏。” 陳毅 《感事》詩:“國慶十五周,萬國冠蓋來。”
(4).猶冠族。官宦之家。《後漢書·酷吏傳·陽球》:“ 陽球 字 方正 , 漁陽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蓋。”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顧其言語清楚,宛有冠蓋風儀,遂於賓榻中,選士嫁之。”
(5).象帽子樣蓋著。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謾嗟
空嘆。謾,通“ 漫 ”。 宋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懷古》詞:“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行役
(1).舊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詩·魏風·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 賈公彥 疏:“行謂巡狩,役謂役作。”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行役留三 楚 ,思歸又一春。”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計之,二十歲而入伍,五十歲而出伍,始終三十年,止歷七踐更耳。”
(2).泛稱行旅,出行。 南朝 梁 柳惲 《搗衣詩》:“行役滯風波,遊人淹不歸。” 唐 李白 《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三:“天下名山福地,類因行役窮日力,且為姑俟回程來觀之語所誤,竟失一往,貽終身之恨者多矣。” 清 戴名世 《憂庵記》:“余好游,時時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憂庵也。” 郁達夫 《星洲既陷厄蘇島困孤舟中賦此見志》詩:“傷亂倦行役,西來又一關。”
高詠
(1).朗聲吟詠。 晉 王羲之 《與謝萬書》:“興言高詠,銜杯引滿。” 唐 李白 《夜泊牛渚懷古》詩:“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一七:“自別 吳郎 高詠減,珊瑚擊碎有誰聽?”
(2).好詩篇;佳作。 宋 梅堯臣 《晏成續太祝遺雙井茶》詩:“神還氣主讀高詠,六十五篇金出沙。” 明 張居正 《壽馬年兄母八十》詩:“況是 茂陵 詞賦客,可無高詠續《南陔》?”
詩壇
詩歌界
詩壇盛會
大家
(1) 巨室,世家望族。古指卿大夫之家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猶言大作家,大專家
藝苑品題有大家之目,自論詩者推李杜始。——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
(3) 奴僕對主人的稱呼
(4) 宮中近臣或后妃對皇帝的稱呼
(5) 知識淵博者,博學的人
檣櫓
檣與船槳
檣櫓灰飛煙滅。——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旌旗
旗幟
旌旗裂。——《資治通鑑·唐紀》
上建旌旗。——《資治通鑑》
鐘鼓旌旗。——宋· 蘇軾《教戰守》
遍地旌旗。——《廣東軍務記》
旌旗蔽日
樓船
高大有樓的戰船
到處
各處;處處
陪客人到處參觀
到處找他
鯨鯢
(1).即鯨。雄曰鯨,雌曰鯢。 唐 盧綸 《奉陪渾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詩:“舟檝方朝海,鯨鯢自曝腮。”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想鸞鶴只在秋江上,似鯨鯢吸盡銀河浪。” 明 李夢陽 《鄱陽湖十六韻》:“力屈鯨鯢仆,聲回雁鶩呼。”
(2).比喻兇惡的敵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 杜預 註:“鯨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晉書·愍帝紀》:“掃除鯨鯢,奉迎梓宮。”《資治通鑑·晉愍帝建興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鯨鯢,大魚,鉤網所不能制,以此敵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攬權,賣官鬻爵,荼毒等於鯨鯢。” 康有為 《遣人入北尋幼博墓攜骸南歸》詩:“鯨鯢橫波斜日曛,誓起義師救聖君。”
(3).借指海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跡》:“海中盜艇猖獗,鯨鯢日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掃蕩鯨鯢,肅清海甸,總是大快事,不必計較功伐。”
(4).比喻無辜被殺之人。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妻子無辜,並為鯨鯢。” 唐 元稹 《王迪貶永州司馬》:“﹝家屬﹞適遭蜂蠆,並為鯨鯢。” 章炳麟 《討滿洲檄》:“ 漢 民無罪,盡為鯨鯢。”
博望
(1).古山名。即今 安徽 當塗 西南 東梁山 ,與 和縣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對如門,故又稱 天門山 。歷來為攻守要地。《文選·陸倕<石闕銘>》:“乃假天闕於 牛頭 ,託遠圖於 博望 。” 李善 註:“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雙闕。”
(2).苑名。 南朝 齊 謝朓 《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登賢 博望 ,獻賦 清漳 。”詳“ 博望苑 ”。
(3). 漢 張騫 的封號。《漢書·張騫傳》:“ 騫 以校尉從大將軍擊 匈奴 ,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 騫 為 博望侯 。” 明 劉基 《題陳大初畫扇》詩之二:“爭似乘槎隨 博望 ,玉繩光裹看山河。”參見“ 博望槎 ”。
虛傳
空傳其名;不實的傳說。 唐 杜甫 《姜楚公畫角鷹歌》:“此鷹寫真在 左綿 ,卻嗟真骨遂虛傳。” 宋 秦觀 《次韻子由題摘星亭》:“不見燒香成宿霧,虛傳裁錦作障泥。” 清 顧炎武 《千官》詩:“ 武帝 求仙一上天, 茂陵 遺事只虛傳。”
海上
(1).海邊;海島。《呂氏春秋·恃君》:“ 柱厲叔 事 莒敖公 ,自以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則食菱芡,冬日則食橡栗。”《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公孫弘 ﹞家貧,牧豕海上。”《後漢書·荀爽傳》:“﹝ 荀爽 ﹞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 漢 濱。” 明 陸深 《春雨堂隨筆》:“予家海上,園亭中喜種雜花。”
(2).指湖濱。《文選·江淹<恨賦>》:“遷客 海 上,流戍 隴 陰。” 李善 注引《漢書》:“ 匈奴 乃徙 蘇武 北海 上無人處。”
(3).海面上。《漢書·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則方士爭言之。” 南朝 梁 沉約 《夕行聞夜鶴》詩:“愍海上之驚鳧,傷雲閒之離鶴。”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進士見寄次韻》:“意超海上鷹,運跼轅下駒。”
(4).指 上海 。猶言 滬 上。《海上花列傳》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來,南部煙花日新月盛。” 馮自由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壬寅春,旅 滬 志士 餘杭 章炳麟 ……因聯絡 海 上有志之士,發起中國教育會為策動機關。” 王旡生 《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係》:“吾聞 海 上諸君子,發大願合大力,既賡續此報,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嘗不為之距躍三百,喜而不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