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虞堪的《寄淀湖鄧高士》
全文:
故人訊息近何如,一別經年未得書。
世事似棋猶自弈,湖光如淀不妨漁。
風塵定阻王喬舄,山野或容陶令居。
我亦從來絕泥滓,何緣方外學清虛。
參考注釋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泥滓
(1).泥渣。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日月挾蟲鳥之瑕,不妨麗天之景; 黃河 含泥滓之濁,不害凌山之流。”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方物》:“以今觀之,昌陽待泥土而生,昌蒲一有泥滓則死矣。”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但恐金沙未汰,不免夾帶些泥滓。” 清 方文 《樅川苦雨柬李仲山孫子糓》詩:“春來湖畔泥滓滑,欲行不行空踟躕。”
(2).猶污濁。比喻恥辱。《文選·潘岳<西征賦>》“奮迅泥滓” 李善 注引 漢 李陵 《與蘇武書》:“言為瑕穢,動增泥滓。”
(3).指視為污濁;賤視。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得喪不可搖其心,榮辱不能動其志,桎拲冠冕,泥滓祿位。”
(4).比喻卑下的地位。 晉 潘岳 《西征賦》:“或被髮左袵,奮迅泥滓。” 唐 元稹 《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潦倒沉泥滓,欹危踐矯衡。” 宋 蘇舜欽 《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詩:“乍脫泥滓底,稍見日月光。”
(5).比喻塵世。 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鞵布襪從此始。”
何緣
怎么;為什麼。《晉書·桓沖傳》:“ 沖 性儉素,而謙虛愛士。嘗浴後,其妻送以新衣, 沖 大怒,促令持去。其妻復送之,而謂曰:‘衣不經新,何緣得故!’ 沖 笑而服之。”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不然,則 山 東之盜, 二世 何緣不覺? 南詔 之敗, 明皇 何緣不知?” 章炳麟 《文學總略》:“必以儷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一致,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
方外
(1) 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2) 邊遠所在,異域
清虛
(1).清淨虛無。《文子·自然》:“ 老子 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三國 魏 阮籍 《首陽山賦》:“且清虛以守神兮,豈慷慨而言之。”《南史·王固傳》:“﹝ 王固 ﹞清虛寡慾,居喪以孝聞。”
(2).清潔虛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可以養神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次夜,果出刀圭藥啖生。頃刻,洞下三兩行,覺臟腑清虛,精神頓爽。”
(3).太空;天空。 晉 葛洪 《抱朴子·勗學》:“令抱翼之鳳,奮翮於清虛;項領之駿,聘跡於千里。” 唐 杜甫 《聽楊氏歌》詩:“滿堂慘不樂,響下清虛里。” 清 李漁 《蜃中樓·授訣》:“若使清虛無障礙,天孫不合阻銀河。”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離騷》:“讓超邁的精神在清虛中馳騁。”
(4).指月宮。 五代 譚用之 《江邊秋夕》詩:“七色花虯一聲鶴,幾時乘興上清虛。”
(5).指風露。 唐 孟郊 《北郭貧居》詩:“欲識貞靜操,秋蟬飲清虛。”
虞堪名句,寄淀湖鄧高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