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嚴粲的《琵琶洲》
全文:
琵琶古怨猶淒清,何年一抹橫煙汀。
人言隨波高下如浮萍,神鰲背負能亭亭。
不知水仙宮殿碧皎潔,玉弦遙映雲錦屏。
胡沙萬里音塵絕,獨與鸚鵡愁青冥。
天際歸舟認髣髴,江頭寒月傷伶仃。
悄然夜久天籟起,往往恍惚游百靈。
秋風裊裊兮水泠泠,俗耳箏笛兮誰能聽。
我眼如耳耳如鼻,妙處不言心獨醒。
鈞天住奏三千齡,石鐘水樂遺林坰,豈有寶器終飄零。
一朝詄盪開天扃,帝命下取呵六丁。
陶梭共起變化隨雷霆,古餘山色空青青。
參考注釋
天際
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歸舟
返航歸回的船隻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顒望:招頭凝望。)——宋· 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髣髴
(1).隱約,依稀。《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洪興祖 補註:“《説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紳 《華山慶雲見》詩:“依稀來鶴態,髣髴列仙羣。” 宋 梅堯臣 《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髣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陽 。” 清 唐孫華 《石鼓歌》:“蘚斑齧蝕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約略的形跡。《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晉 潘岳 《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蘇軾 《凌虛台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無復存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3).類似,好像。《文選·張衡<西京賦>》:“曾髣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註:“《説文》曰:彷彿,相似,見不諦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 亮 為右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曹操 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孫 吳 。” 宋 蘇軾 《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戱作《凌雲賦》,筆勢髣髴《離騷經》。” 聞一多 《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4).引申為比似,比並。 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 西漢 之文,後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 褚公 所書哀冊,豈後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説《易》須髣髴聖人之意,然後可以下筆。”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髣髴追寫,卒不肖。”
(6).大約,幾乎。《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 東都 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 歐陽修 《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江頭
江邊,江岸。 隋煬帝 《鳳艒歌》:“三月三日向江頭,正見鯉魚波上游。” 唐 姚合 《送林使君赴邵州》詩:“江頭斑竹尋應遍,洞裡丹砂自採還。” 元 沉禧 《一枝花·詠雪景》套曲:“這其間江頭有客尋歸艇,我這裡醉里題詩漫送程。” 蘇曼殊 《碎簪記》:“又明日為十八日,友人要余赴江頭觀潮。”
寒月
(1).清冷的月亮。亦指清寒的月光。 唐 李白 《望月有懷》詩:“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 元 吳澄 《送國子伴讀倪行簡赴京》詩:“不怕狂風妨去鷁,偏愁寒月照棲鴉。”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偶爾掠過林木的缺處,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寒芒直射,撲入車窗。”
(2).寒冷的月令,指冬天。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園有餘地,不能種蔬,競拔草根醃藏,以為寒月之用。”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七:“寒月富桑麻,酒酣歌相續。”
伶仃
(1) 孤苦無依靠
斜陽孤影嘆伶仃,橫按烏藤坐草亭。——陸游《幽居遣懷》
(2) 瘦弱無力的樣子
瘦骨伶仃
嚴粲名句,琵琶洲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