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通鑑紀事本末題辭·其二》
全文:
密言造膝有誰知,屋漏分明顯在茲。
盤古前文尚疏略,三皇后事大昭垂。
宅心敬肆惟幾爾,享世短長率系之。
給札西清供乙覽,要於法戒勵孜孜。
參考注釋
盤古
即盤古氏。中國神話中的開天闢地的人物
自從盤古開天地
前文
(1).前人的文章、文獻。 南朝 宋 顏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思皇世哲,體元作嗣。資此夙知,降從經志。逷彼前文,規周矩值。” 宋 王禹偁 《籍田賦》:“順考於古道,將躬耕乎籍田,務本勸農,稽前文而備矣。”
(2).先前的文字。 清 鄭燮 《邯鄲道上》詩之二:“仙舘荒寒不見人, 呂翁 遺像滿灰塵。古碑剔蘚前文陋,畫壁含苔幻説新。”
(3).指上次的檔案。如:前文所稱之事,已查明電陳政府。
(4).指上文。如:這一段表明的論點,前文已述及。
疏略
亦作“疎略”。亦作“踈略”。1.遠大的謀略。《漢書·朱博傳》:“官屬鹹服 博 之疏略,材過人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八:“公常慕 范滂 有攬轡澄清天下之志,遂撰《澄清疏略》,皆切於時要。”
(2).粗疏簡略。《漢書·司馬遷傳贊》:“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宋 秦觀 《司馬遷》詩:“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區區 班叔皮 ,未易議疎略。” 明 方孝孺 《深慮論四》:“ 漢 唐 之法駁雜而踈略,得賢主則治,不得其人即亂而亡。” 明 李東陽 《<篁墩文集>序》:“歷代以來忽於考據者,多失之疏略。”
(3).疏忽;忽略。 宋 王安石 《揚雄》詩之一:“ 長安 諸愚儒,操行自為薄。謗嘲出異己,傳載因疏略。”《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那 曾晳 正當夫子問話時節,不曾留心到此,已經算得個疎略了。” 清 龔自珍 《西域置行省議》:“此議 自珍 籌之兩年而成,恐尚有小疏略及小窒礙處。”
(4).指粗略;粗心大意。 宋 范仲淹 《答安撫王內翰書》:“某處事踈略,忤朝廷意,既去職任而尚懷國家之憂,如 卞生 獻璧,不知其止,足雖可刖而璧猶自貴。”《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那 盧柟 原是疎略之人,兩日 鈕成 不去領這銀券,連其事卻也忘了。”
(5).粗糙簡單。 宋 呂本中 《紫薇詩話》:“ 張子厚 先生嘗游山寺,詩有‘凍僕堆堆依灶燎,山僧草草具盤飡, 井丹 已厭嘗蔥葉, 庾亮 何勞惜薤根’之句,蓋寺僧具食極疏略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元年》:“ 彥 兵寡,且器甲疏略。”
三皇
中國傳說中的古代三個帝王。通常指燧人伏羲、神農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後事
(1) 後來發生的事情(多見於章回小說)
此是後事,暫且不表
(2) 喪事
三天辦完後事
(3) 生前未盡之事
老頭子感到健康狀況一年不如一年,已經著手安排後事
大昭
古代九藪之一。《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藪? 吳 之 具區 , 楚 之 雲夢 , 秦 之 陽華 , 晉 之 大陸 , 梁 之 圃田 , 宋 之 孟諸 , 齊 之 海隅 , 趙 之 鉅鹿 , 燕 之 大昭 。” 高誘 註:“ 大昭 ,今 太原郡 是也。”參見“ 九藪 ”。
乾隆名句,通鑑紀事本末題辭·其二名句
名句推薦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戴聖《禮記·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