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但設魚龍險,灩澦空聞象馬驚

曹彥約落星寺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曹彥約的《落星寺》

全文:
好風好雨舊關情,落在江心不強名。
地盡匡廬猶變現,水連彭蠡略崢嶸。
金山但設魚龍險,灩澦空聞象馬驚
爭似清暉樓上好,重湖九疊互分明。

曹彥約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金山

(1).產金之山。《南史·海南諸國·林邑國》:“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2).比喻人的儀表英俊、德行崇高。《梁書·朱異傳》:“﹝ 異 ﹞器宇弘深,神表峯峻。金山萬丈,緣陟未登;玉海千尋,窺映不測。”

(3).西方之山。《後漢書·馮衍傳下》:“躍青龍於滄海兮,豢白*虎於金山。” 李賢 註:“金山,西方之精也。”

(4).山名。在 江蘇省 鎮江市 西北。古有 氐父 、 獲苻 、 伏牛 、 浮玉 等名, 唐 時 裴頭陀 獲金於江邊,因改名。 南宋 韓世忠 敗 金兀朮 於此山下。 元 薩都剌 《江城玩雪》詩:“千重 鐵瓮 成銀瓮,一夜 金山 換玉山。” 清 陳維崧 《添字昭君怨·夜泊鑾江》詞:“一點 瓜洲 玉糅,半笏 金山 雪透。”

(5).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縣 附近海中。 宋 吳聿 《觀林詩話》:“ 華亭 並海有 金山 ,潮至則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有 寒穴泉 ,甘冽與 惠山 相埒。”

魚龍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漢 鄭玄 註:“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清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潄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宋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絶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象馬

(1).象和馬,後常指騎乘。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一說指財富。見 范祥雍 校注。 南朝 梁 僧祐 《釋迦譜》卷一:“即以金銀雜寶,象馬車乘及以村邑,而用供給此婆羅門。” 北周 庾信 《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加以象馬無恡,衣裘是捨。春園柳路,變入禪林;蠶月桑津,迴成定水。”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詩:“前時學得經論成,賓士象馬開禪扃。”

(2).指海象與海馬。 章炳麟 《訄書·原變》:“鼠游於火,忍熱甚也;海有象馬,噓吸善也。”

曹彥約名句,落星寺名句

詩詞推薦

金山但設魚龍險,灩澦空聞象馬驚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