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額幞頭衫也穿,使君猶許對華筵
崔公佐客 《獻公佐詩》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崔公佐客的《獻公佐詩》
全文:
破額幞頭衫也穿,使君猶許對華筵。
今朝幸倚文章守,遮莫青蛾笑揭天。
參考注釋
幞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後幞發,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並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後襆髮,俗人謂之襆頭。”《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參見“ 幞頭 ”。
使君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樂府詩集·陌上桑》
華筵
豐盛的筵席。 唐 杜甫 《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詩:“能吏逢聯璧,華筵直一金。”《敦煌曲子詞·浣溪沙》:“喜覩華筵獻大賢,謌歡共過百千年。” 明 王錂 《春蕪記·宴賞》:“華筵送夕陰,酒如澠。”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躍返國,聚父母親友作再生之華筵耶!”
崔公佐客名句,獻公佐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