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華的《雜詩六首》
全文:
黃鐘書叩元音,書律呂更循環。
邪氣悖正聲,鄭衛生其間。
典樂忽涓微,波浪與天渾。
嘈嘈鴟梟動,好鳥徒綿蠻。
王吉歸鄉里,甘心長閉關。
玄黃與丹青,五氣之正色。
聖人端其源,上下皆有則。
齊侯好紫衣,魏帝婦人飾。
女*奴厭金翠,傾海未滿臆。
何忍嚴子陵,羊裘死荊棘。
甘酸不私人,元和運五行。
生人受其用,味正心亦平。
爪牙相踐傷,日與書命爭。
聖人不能絕,鑽燧與炮烹。
嗜欲乘此熾,百金資一傾。
正銷神耗衰,邪勝體充盈。
顏子有餘樂,瓢中寒水清。
陰魄淪宇宙,太陽假其明。
臣道不敢專,由此見虧盈。
未聞東菑稼,一氣嘉穀成。
上天降寒暑,地利乃可生。
葛藟附柔木,繁陰蔽曾原。
風霜摧枝幹,不復庇本根。
女蘿依松柏,然後得長存。
孔光尊董賢,胡廣慚李固。
儒風冠天下,而乃敗王度。
絳侯與博陸,忠朴受遺顧。
求名不考實,文弊反成蠹。
結交得書生,書生鈍且直。
爭權復爭利,終不得其力。
我逢縱橫者,是我牙與翼。
相旋如疾風,並命趨紫極。
奔車得停軌,風火何相逼。
仁義豈有常,肝膽反為賊。
勿嫌書生直,鈍直深可憶。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儒風
儒家的傳統、風尚。《南齊書·陸澄傳》:“今若不大弘儒風,則無所立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唐 韓愈 《奉酬天平馬十二僕射見寄之作》:“威令加 徐 土,儒風被 魯 邦。”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而乃
(1).連詞。表示承接。猶然後。《史記·呂不韋列傳》:“乃往見 子楚 ,説曰:‘吾能大子之門。’ 子楚 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 漢 王充 《論衡·初稟》:“當 漢祖 斬大蛇之時,誰使斬者?豈有天道先至,而乃斬之哉?勇氣奮發,性自然也。”
(2).連詞。表示轉折或另起話題。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夫一局之弈,形算之淺,而 弈秋 之心,何嘗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妄抑大猷,至獨陷神於天穽之下,不以甚乎?” 宋 葉適 《始議一》:“非惟不務討伐二虜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冊以申百年之誓信。” 明 方孝孺 《豫讓》:“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損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魯迅 《書信集·致許廣平》:“而乃年屆結束,南北東西;雖尺素雲能通,或下問之不易。”
王度
(1).王者的德行器度。《左傳·昭公十二年》:“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孔穎達 疏:“思使我王之德度,用如玉然,用如金然,使之堅而且重,可寶愛也。” 南朝 宋 鮑照 《為柳令讓驃騎表》:“方之微臣,被安足齒,齊此而歸,懼塵王度。” 宋 蘇軾 《張道安見示近詩》詩:“願公正王度,《祈招》繼愔愔。”
(2).先王的法度。《文選·張衡<東京賦>》:“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趣。” 薛綜 註:“度,先王之法度,舉動合禮之意也。” 宋 司馬光 《讀穎公清風集》詩之一:“ 伊 皋 垂訓皆王度, 周 召 陳詩盡國風。” 章炳麟 《原道中》:“賢良文學既褊陋,而吏識王度,通故事。”
(3).猶王法。《南齊書·謝超宗傳》:“何以糾正邦違,式明王度?” 唐 杜甫 《宿花石戍》詩:“ 山東 殘逆氣, 吳 楚 守王度。”
李華名句,雜詩六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