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伯端的《採珠歌》
全文:
貧兒衣中珠,本自圓明好。
不會自尋求,卻數他人寶。
數他寶,終無益,只是教君空費力。
爭如認取自家珍,價值黃金千萬億。
此寶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從來不解少分毫,剛被浮云為障礙。
自從認得此摩尼,泡體空花誰更愛。
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塵囂滿眼前,定慧圓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內外皎然無壅塞。
六通神慧妙無窮,自利利他寧解極。
見即了,萬事畢,絕學無為度終日。
怕兮如未兆嬰兒,動止隨緣無固必。
不斷妄,不修真,真妄之心總屬塵。
從來萬法皆無相,無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間,只是希夷並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無法不從心裡生。
心若不生法自滅,即知罪福本無形。
無佛修,無法說,丈夫智見自然別。
出言便作獅子鳴,不似野牛論生滅。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殺*人。」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痲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分毫
形容極細微或極少量。 漢 傅毅 《七激》:「涔養之魚,膾其鯉魴,分毫之割,纖如髮芒。」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盈乎萬鈞,必起於錙銖,竦秀凌霄,必始於分毫。」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覬覦分毫,錙銖必較,素所鄙夷,而弗屑者也。」
云為
(1).言論行為。《易·繫辭下》:「變化云為,吉事有祥。」 孔穎達 疏:「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為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刺驕》:「口習醜言,身行弊事,凡所云為,使人不忍論也。」 宋 司馬光 《上皇帝疏》:「舉措云為,不可不慎。」 清 李顒 《四書反身錄·中庸》:「能慎其所習,而先立乎其大,不移不奪,動靜云為,惟依良知良能,自無不善,即此便是率性。」
(2).所為。 漢 班固 《東都賦》:「子實 秦 人,矜誇館室,保界 河 山 ,信識 昭 襄 而知 始皇 矣,烏睹大 漢 之云為乎!」《漢書·李尋傳》:「君不修道,則日失其度,晻昧無光,各有云為。」 王先謙 補註:「雲猶所也。」 明 宋濂 《傅幼學字說》:「三代,聖人之所學者,大參乎天地,而小不遺乎事物;妙可以贊化機,而近不離乎云為。」
(3).變化。 唐 李商隱 《井泥四十韻》:「顧於冥冥內,為問秉者誰?我恐更萬世,此事愈云為。」
障礙
(1) 阻擋前進的東西
排除障礙
(2) 阻擋,使不能順利通過
身體及精神的成長都受到了障礙
張伯端名句,採珠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