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曹勛的《和陳御帶見貽》
全文:
漢室文章遠業成,斗南英氣為時生。
新兼帶插嚴天仗,夙展韜鈐衛帝營。
四塞羌戎知號令,五軍貔虎畏威名。
中興方倚軍容振,功業行看袞繡榮。
參考注釋
四塞
(1).指四方屏藩之國。《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鄭玄 註:“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敦煌曲子詞·洞仙歌》:“願四塞來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險,可作屏障。《戰國策·齊策一》:“ 齊 南有 泰山 ,東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鮑彪 註:“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西 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蕪記·宸游》:“你看千峯岳峙,萬井雲屯,南接 蒼梧 ,北連 陘塞 ,真可稱四塞之國矣。”
(3).指四方邊塞,邊境。《敦煌曲子詞·獻忠心》:“四塞休徵罷戰,放將仕,盡迴戈。”《敦煌曲子詞·定風波》:“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仕,誰人敢去定風波?”
(1).到處充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旁魄四塞,雲尃霧散。”《舊唐書·德宗紀下》:“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宋史·仁宗紀一》:“甲午,昏霧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塗》:“荊榛四塞兮塗冥冥,連山赤黑兮延火烝。”
羌戎
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漢 揚雄 《長楊賦》:“其後 熏鬻 作虐,東夷橫畔,羌戎睚眥, 閩 越 相亂。” 唐 王昌齡 《箜篌引》:“ 盧溪郡 南夜泊舟,夜聞南岸羌戎謳。”
號令
(1) 指揮部隊軍事行動的命令和指示的統稱
以出號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愬軍號令。——《資治通鑑·唐紀》
傳號令以誅奸賊。——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發布號令
(2) 傳呼命令。古代以傳叫之法發布命令,故稱號令
號令召三老。——《史記·陳涉世家》
號令明肅。——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號令三軍
五軍
(1).古代軍制。 春秋 時 晉 的上軍、中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國語·晉語四》:“蒐於 清原 ,作五軍。” 韋昭 註:“ 晉 本有上軍、有中軍、有下軍,今有五軍,新上下也。”
(2).古代軍制。 漢 代前、後、中、左、右五營軍隊之稱。《文選·張衡<西京賦>》:“五軍六師,千列百重。” 李善 註:“《漢官儀》:‘ 漢 有五營。’五軍即五營也。”
(3).古代軍制。 明 代京軍三大營之一。 成祖 時,京衛之步騎軍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謂之五軍。見《明史·兵志一》。
(4).泛稱朝廷的軍隊。 唐 賈至 《燕歌行》:“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
貔虎
喻勇敢強猛的軍隊
威名
因力量或武功而得到的名望
威名遠揚
曹勛名句,和陳御帶見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