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贈善相程傑》
全文:
心傳異學不謀身,自要清時閱搢紳。
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書中苦覓元非訣,醉里微言卻近真。
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
參考注釋
心傳
(1) 禪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經卷,以師徒心心相印傳授佛法
(2) 泛指世世代代相傳的學說
異學
(1).指異教。《<百喻經>序》:“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
(2).指異教徒。《法苑珠林》卷十九:“ 大迦葉 所選得千人……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3).舊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學派、學說。 宋 王安石 《答曾子固書》:“ 揚雄 雖為不好非聖人之書,然而 墨 、 晏 、 鄒 、 莊 、 申 、 韓 ,亦何所不讀?彼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 宋 陸游 《書房雜詠》之一:“異學方攘斥,浮文亦掃除。” 清 劉大櫆 《祭尹少宰文》:“醇儒不作,異學披猖,雜揉老佛,入陰出陽。”
不謀
(1).不商量。《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謀。” 李善 註:“不謀同辭,不期同時,一朝會 武王 於郊下者八百諸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會有買妾者,急貨之。妻以其不謀故,罪 柴 ,益遷怒女,詬駡益毒。”
(2).不謀求。《書·盤庚中》:“汝不謀長,以思乃災,汝誕勸憂。”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十二:“忠臣率志,不謀其報。”
(3).不合,不符。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注說改正文例》:“ 段玉裁 氏曰……以上諸條,皆因先用注説改正文,又用已改之正文改注,於是字與義不謀,上與下不貫矣。”
自要
自求。《淮南子·覽冥訓》:“夫死生同域,不可脅陵,勇武一人,為三軍雄,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
(1).必須;只要。《白雪遺音·馬頭調·當真恩愛》:“自要你前去,細細的訪查,休當玩耍。” 老舍 《駱駝祥子》二:“自要一上了便道,咱們就算有點底兒了。”
(2).原來要。 唐 白居易 《北樓送客歸上都》詩:“不獨別君須強飲,窮愁自要醉如泥。”
清時
清平之時;太平盛世。《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勤宣令德,策名清時。” 張銑 註:“清時,謂清平之時。” 三國 魏 曹操 《清時令》:“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 唐 岑參 《虢中酬陝西甄判官贈》詩:“微才棄散地,拙宦慙清時。”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清時低賃 伯通 廡,殘年高枕 瞿曇 書。”
搢紳
插笏於紳。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於腰際的大帶。《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資治通鑑·漢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 泰山 下東方。”後用為官宦或儒者的代稱。《東觀漢記·明帝紀》:“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游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 唐 權德輿 《知非》詩:“名教自可樂,搢紳貴行道。”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內務府大員》:“內府人員惟充本府差使,不許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搢紳為伍。” 林紓 《與姚叔節書》:“傖人入城,購搢紳殘敝之冠服,襲之以耀其鄉里,人即以搢紳目之,吾弗敢信也。”
蘇軾名句,贈善相程傑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