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曹彥約的《廖子晦以通書及龜山道鄉晦庵帖見惠》
全文:
文公垂憲墨淋浪,鼎立龜山更道鄉。
家有一焉猶冠絕,寶茲三者見珍藏。
來從疊嶂層巒里。
置在光風霽月傍。
收拾兵戎無一物,滿船空載有歸裝。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垂憲
垂示法則。《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晉書·后妃傳序》:“是以哲王垂憲,尤重造舟之禮。” 明 宋濂 《使南稿序》:“固當著之史牒,垂憲萬世。”
淋浪
(1).流滴不止貌。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 宋 司馬光 《和沖卿崇文宿直睹壁上題名見寄並寄邵不疑》:“況當三伏深,霑汗尤淋浪。” 明 沉璟 《義俠記·掛羅》:“這一條血路廣,染衣衫猶自淋浪。” 清 查慎行 《平越遇雷玉衡口占贈之》詩:“急雨淋浪茅店外,亂山高下馬蹄前。” 柳亞子 《放歌》:“仰面出門去,淚下何淋浪!”
(2).沾濕貌。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會同年》:“直須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元 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蕭颯天涯鬢,淋浪醉後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謝》:“寬譬哀情,而衿袖淋浪,痛不可解。”
(3).形容聲音連續不絕。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紛淋浪以流離,奐淫衍而優渥。” 宋 朱熹 《試院雜詩》之二:“坐聽秋檐響,淋浪殊未休。” 清 金農 《過唐太守瀕別漫投十韻》:“夜聞雨淋浪,其心在寥廓。”
(4).酣飲貌。 宋 王安石 《信州回車館中作》詩之二:“山木漂搖臥 弋陽 ,因思 太白 夜淋浪。” 金 元好問 《送輔之仲庸還大梁》詩:“淋浪別酒青燈夜,滅沒孤帆落照邊。” 元 張養浩 《水仙子·詠遂閒堂》曲:“客來時樽酒淋浪,花與竹無俗氣,水和山有異香。” 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酒炙淋浪倒玉尊,何如騎馬海棠園?”
(5).盡情;暢快。 宋 蘇軾 《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詩之二:“久廢山行疲犖確,尚能村醉舞淋浪。” 清 龔自珍 《春日有懷山中桃花因有寄》詩:“東風淋浪捲海來, 長安 人道青春迴。”
(6).潑染;揮灑。形容書寫流暢。 宋 蘇軾 《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見題壁》:“狂吟跌宕無風雅,醉墨淋浪不整齊。”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對四面江山浩蕩,怎消得我幾行兒醉墨淋浪。”
鼎立
(1).三方對立。語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近者 漢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綱紀, 晉 有其政。” 宋 葉適 《紀綱一》:“然邊方鼎立,彼此窺伺,一有蹉跌,而禍敗隨之。”
(2).三者並立。 宋 蘇軾 《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輒次其韻》:“自君兄弟還,鼎立知有補。” 施元之 題註:“ 常父 與兄 經父 ,弟 毅父 皆以文聲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時號三 孔 。”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劫灰錄李定國事》:“鼎立 何 瞿 堪合傳,平心未取薄黃巾。”
(3).堅強挺立。 清 劉大櫆 《贈張絅儒序》:“當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紙,常者鼎立,怪者龍興,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魚然以適。”
龜山
(1).山名。在 山東省 泗水縣 東北。《詩·魯頌·閟宮》“奄有 龜 蒙 ” 唐 孔穎達 疏:“ 魯 境又同有 龜山 、 蒙山 ,遂包有極東之地。” 唐 李白 《紀南陵題五松山》詩:“ 龜山 蔽 魯國 ,有斧且無柯。”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浙江 又北逕 山陰縣 西,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其形似龜,故亦有 龜山 之稱也, 越 起 靈臺 於山上。”
(2).山名。在 浙江省 。
(3).山名。在 四川省 。 宋 王象之 《輿地紀勝·涪州》:“ 龜山 在 黔江 東岸之山,今州治據一小山,其形如龜。”
(4).山名。在 福建省 將樂縣 東北。《大明一統志·延平府》:“ 龜山 在 將樂縣 北三里,山形如龜, 宋 楊時 歸休於此,因號 龜山 。”
(5).山名。在 湖北省 武漢市 漢陽城 東北, 長江 之濱,與 武昌 之 蛇山 隔 江 相望。又稱 魯山 、 大別山 。
(6).山名。在 江蘇省 盱眙縣 。相傳 禹 治 淮 ,獲水神 無支祁 ,鎮之 龜山 之下,即此。參閱《大平寰宇記·臨淮縣》。
(7).山名。在 江蘇省 蘇州市 鄧尉山 北。
道鄉
修道之地;仙境。 唐 杜荀鶴 《送友人宰潯陽》詩:“有時猿鳥來公署,到處煙霞是道鄉。” 宋 樓鑰 《送劉德修少卿潼川漕》詩:“承君送道鄉,硬語吁可畏。”
曹彥約名句,廖子晦以通書及龜山道鄉晦庵帖見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