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元乾的《贈慶紹上人》
全文:
上人久住湖外游,辛亥春陷孔彥舟。
長沙城中就驅掠,七十七日遭拘留。
眼看殺*人等螻蟻,劍血洗盡湘川流。
張帆方離道林岸,鼓枻已過巴陵樓。
兵纏妖氣草木暗,火熾凶焰雲煙愁。
衣冠子女半同載,俛首悲泣猶驚羞。
蒙沖頗諳大風浪,舴艋或掛長戈矛。
兩舷矢集鬧如雨,勢欲欹側爭先投。
相牽浮湛狀菱荇,乍墜出沒真鳧鷗。
眾生流浪幾生死,愛河共海何時休。
曹成馬友互屠滅,偶爾不殺老比丘。
枯顱茁發蟣虱滿,得脫性命非人謀。
孰知賊黨亦方便,日供齋缽仍茶甌。
南歸數年閉戶臥,故山精舍松颼颼。
灰心一切本夢幻,返照逆照無人牛。
細聽此語重嘆息,群盜掃跡夫何憂。
吾閩日前豈不樂,禾稻未穫先麥秋。
師來訪我問居士,我若訪師尋淨頭。
參考注釋
枯顱
(1).禿頂,光頭。 宋 朱松 《九日送僧歸龍山》詩:“枯顱一任君披拂,寄語 龍山 落帽風。” 宋 陸游 《縱筆》詩之二:“搖齒復牢堪決肉,枯顱再茁已勝簪。”
(2).指骷髏。 蘇曼殊 《遯跡記》:“不慧諦觀,累累白骨,的的枯顱,與月爭光而已。”
蟣虱
亦作“ 蟣虱 ”。 1.虱及其卵。《韓非子·喻老》:“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鷰雀處帷幄,而兵不歸。”《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唐 元稹 《捉捕行》:“蟣虱誰不輕,鯨鯢誰不惡。” 清 黃遵憲 《錫蘭島臥佛》詩:“ 婆羅 左右望,羣島比蟣蝨。”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令所對者,鶉衣百結之糧長,簧口利舌之刁民,及蟣蝨滿身之囚徒耳。”
(2).比喻卑賤或微小。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笑蟣虱之宴安,不覺事異而患等。” 宋 文天祥 《御試策一道》:“此何等蟣蝨事,而陛下以身親之。” 章炳麟 《訄書·學隱》:“若 東原 ( 戴震 )者,觀其遺書,規摹閎遠,執志故可知。當是時,知中夏黦黯不可為,為之無魚子蟣蝨之勢足以藉手。”
得脫
(1).謂得以脫身。《宋書·謝晦傳》:“ 晦 慮不得去,甚憂惶,及發 新亭 ,顧望 石頭城 ,喜曰:‘今得脫矣!’”
(2).佛教語。謂得以脫去生死之苦。《未曾有因緣經》卷下:“償因緣畢,自當得脫。”《正*法念處經·地獄品十》:“若惡業盡,無氣爛壞於彼地獄,爾乃得脫。”
性命
指生物的生命
苟全性命於亂世。——諸葛亮《出師表》
偷性命。——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身心性命。——清· 劉開《問說》
人謀
(1).謂與眾人商議謀劃。《易·繫辭下》:“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王弼 註:“人謀,況議於眾以定失得也。” 孔穎達 疏:“謂聖人慾舉事之時,先與人眾謀圖,以定得失。”
(2).眾議;人的謀劃。《後漢書·光武帝紀贊》:“靈慶既啟,人謀鹹贊。” 唐 杜甫 《石犀行》詩:“先王作法皆正道,詭怪何得參人謀。”
(3).指人為的努力。《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曹操 比於 袁紹 ,則名微而眾寡,然 操 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張元乾名句,贈慶紹上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