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強至的《謝三門提舉輦運宋叔達郎中寄古碑雜言》
全文:
長安古名都,漢唐以來帝王宅。
當時高冠大帶接跡公卿間,聲名大半文章伯。
能書萬變軼出意象外,那局體法就常格。
傑詞精翰在處勒琬琰,從此關西富碑石。
鹹陽原頭螭蟠龜負不知數,風雨皴剝塵土蝕。
荒郊壞宇大者臥榛莽,小者老祠佛廟往往龕屋壁。
憶初來長安,於此心頗溺。
朝披夕購自忘倦,一紙不吝百金易。
豈惟讀辭玩點畫,漢唐往事皆歷歷。
始者累一以至百,今既累百至千未免廣搜覓。
古人載書兼兩懼猜謗,今我車載不足更囊積。
中郎知我有碑癖,封寄數本跨數驛。
中郎中郎雖欲遂愚癖,愚也字學不進,文格不長,翻愧嗜此苦無益。
雖然古人亦或有所嗜。
又恐一朝舍此愚意無以適。
碑乎誓將蓄汝永吾好,不已聖猶賢博奕。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能書
善於抄寫;擅長書法。《後漢書·盧植傳》:“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 東觀 ,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韋仲將 能書, 魏明帝 起殿,欲安榜,使 仲將 登梯題之。”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三:“ 米芾 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 明 王肯堂 《郁岡齋筆麈》卷四:“能書不擇筆,此浪語也。”
出意
(1).表示意義。 晉 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2).立意;出主意。 南朝 梁簡文帝 《率爾成詠》:“約黃出意巧,纏絃用法新。迎風時引袖,避日暫披巾。” 宋 蘇軾 《荔支嘆》:“君不見 武夷 溪邊粟粒芽,前 丁 後 蔡 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鬭品充官茶。”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引 清 楊守知 《西湖竹枝詞》:“時樣梳妝出意新, 鄂王 墳上小逡巡。”
象外
(1).猶物外,物象之外。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散以象外之説,暢以無生之篇。”《三國志·魏志·荀惲傳》“ 詵 弟 顗 , 鹹熙 中為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斯則象外之意,繫表之言,固藴而不出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韋應物》:“所居必焚香掃地而坐,冥心象外。”
(2).謂塵世之外。 唐 錢起 《過瑞龍觀道士》詩:“得茲象外趣,便割區中緣。” 唐 寒山 《詩》之二九○:“自羨幽居樂,長為象外人。” 明 何景明 《寺僧留宿》詩:“水月人間地,香燈象外天。” 清 超源 《夢故友程風衣》詩:“自言身朽心不朽,象外風月皆吾友。”
(3).謂寫詩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意境超乎常法之外。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雄渾》:“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宋 惠洪 《冷齋夜話·象外句》:“ 唐 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謂之象外句。”
局體
格局體制。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惟 高新鄭 托掌吏部,起而入與閣務, 趙內江 亦遂兼掌都察院,而局體大壞矣。”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少冶先生評李王詩》:“言其詩律細而調高,然似 吳 中新起富翁,局體止是華俊精緻,若 杜工部 。”
常格
(1).慣例;通例。《新唐書·衛次公傳》:“子之祖,勛在王府,寧限常格乎?”《明史·顧錫疇傳》:“拔異才而不拘常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二》:“女見之喜,優禮逾於常格。”
(2).詩文、繪畫、書法等藝術的習見的或平常的格調。 宋 歐陽修 《內制集序》:“其屑屑套用,拘牽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即當擺脫常格,夐出不測之語。” 明 喬世寧 《何先生傳》:“先生德性純明,言儀雍雅,杯酒談笑間,詩文立就,作字復秀拔奇勁,逈出常格。”
強至名句,謝三門提舉輦運宋叔達郎中寄古碑雜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