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戴氏鼎(為楓仲作)》
全文:
昔在京師賦《方鼎》,年少筆力回千鈞。
焦山鼎圖歲在已,江海起立魚龍奔。
邇來衰謝二十載,雖有意氣無由振。
戴氏此鼎何處得,勢如怪獸獰以蹲。
平頭負戴到蓬戶,四座動色誰敢捫。
雲雷盤旋間饕餮,斑斑古色疑周秦。
凹中尾鬣狀天馬,緣尻鼫鼠拱且馴。
或雲子午紀年月,或如癸甲兼庚申。
或雲乾上艮在下,天山為遁理則均。
著馬履鼠古所訓,義雲陰屈而陽伸。
制器尚象有深戒,寡聞鮮見徒紛紜。
大巧坐令倕齕指,流俗豈辨飼與饙。
丹楓閣中盡奇古,此鼎屹立何雄尊。
市丘鼎齲任嘲笑,烹雞何似羞明神。
不煩更問柳下季,歷千萬世存吾真。
參考注釋
平頭
(1) 〈方〉∶普通;平常(人)
平頭百姓
(2) 用在數字前面,表示整數
平頭二十歲
負戴
(1).以背負物,以頭頂物。亦謂勞作。《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宋 曾鞏 《道山亭記》:“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清 王秀楚 《揚州十日記》:“其往來負戴者,俱焦頭爛額,斷臂折脛。”
(2).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接輿妻》: 接輿 躬耕以為食, 楚王 使使者持金百鎰、車二駟往聘迎之。其妻曰:“義士非禮不動,不為貪而易操,不為賤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為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據義而動,其樂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祿,乘人堅良,食人肥鮮,而將何以待之?不如去之。”於是夫負釜甑,妻戴紝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後因以“負戴”指夫妻一起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榮華。 清 錢謙益 《後秋興》詩之一:“負戴相擕守故林,繙經問織意蕭森。” 胡樸安 《生女慰內》詩:“來日祇應同負戴,於今何貴有鬚眉。”
蓬戶
用蓬草編成的門戶。形容窮苦人家的簡陋房屋
四座
指坐在周圍的人
她那燦爛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驚動了四座。——《第二次考試》
動色
(1).謂臉上顯出受感動的表情。《後漢書·班彪傳》:“君臣動色,左右相趨。” 唐 杜甫 《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絶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尹閣學》:“公夙知其弊,故上疏詳之, 純皇帝 為之動色。”
(2).謂景色變化。 唐 李邕 《春賦》:“千巖為之動色,萬壑為之流波。”
王士禎名句,戴氏鼎(為楓仲作)名句
名句推薦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左丘明《國語·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