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轉複詞》
全文:
似與而取垂竿絲,淮陰背水勝趙師。
似明而暗問羊計,鉤距摘伏奸愈熾。
似貶而褒詼諧談,歸遺細君仁何慚。
似闇而彰錦尚絅,仲長樂志抗箕潁。
似退而進尺蠖伸,巧宦司馬慨安仁。
似愛而害搖木本,豫章范寧翻成損。
似是而非形影間,士季四本疑顧歡。
似真而偽涇渭濁,晉黃曾亦清流托。
似異而同芝蘭馨,韓范上殿何妨爭。
參考注釋
鉤距
(1).亦作“ 鉤拒 ”。古代的一種兵器。《墨子·備穴》:“為鐵鉤距長四尺者,財自足,穴徹,以鉤客穴。” 岑仲勉 簡註:“既通敵穴,即以鐵鉤距鉤敵方作穴之工兵。 史樹青 等曾説:‘ 四川 出土的鐵器中,有 漢 鉤鑲一件,在《武梁祠石刻》中,我們曾見過這樣的武器, 劉熙 《釋名》説:“兩頭曰鉤,中央曰鑲,或推鑲或鉤引。”但據《墨子·魯問篇》説:“ 公輸班 作鉤距。”其作用是“退者鉤之,進者拒之”……我們推測就是展覽會中陳列的鉤鑲,鉤拒是它的別名而已。’”《墨子·魯問》:“ 公輸子 自 魯 南遊 楚 ,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拒之備,退者鉤之,進者拒之。”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楊銳》:“比寇至,船二百餘艘抵岸,為鉤距所破。” 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 公輸般 ﹞造了鉤拒,教 楚王 和 越 人打仗。”
(2).古代連弩車弩機的部件。《墨子·備高臨》:“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
(3).輾轉推問,究得情實。《漢書·趙廣漢傳》:“﹝ 廣漢 ﹞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鉤,致;距,閉也。使對者無疑,若不問而自知,眾莫覺所由以閉,其術為距也。”《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惟 重榮 自能鉤距,凡有爭訟,多廷辯之。” 梁啓超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行之以鉤距之法,用之以羅織之罪。”
(4).猶機謀。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 屏山 以為 李 有鉤距, 劉 談論鋒出,皆憚之。”《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天禧元年》:“ 竦 娶 楊氏 ,頗工筆札,有鉤距。”
(5).指釣鉤。 唐 元稹 《估客樂》詩:“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鯨。鉤距不敢下,下則牙齒橫。” 傅尃 《釣詩》:“隈譚既失用,鉤距竟成虛。”
摘伏
猶折服。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嚴先生祠堂記》:“ 張伯玉 守 河陽 ,作《六經閣記》,先託游士及在職者各為之,凡七八本,既畢,並會於府。 伯玉 一一閲之,取紙書十四字,遍示客曰:‘ 六經閣 ,諸子、史、集在焉,不書,尊經也。’時 曾子固 亦預坐,驚起摘伏。”參見“ 折服 ”。
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南朝 梁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詩:“時然臨下邑,摘伏信如神。”《舊唐書·玄宗紀上》:“內外官人被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鹹宜洗滌,選日依次敘用。”《醒世恆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蒞任之後,摘伏發隱,不畏豪橫。”
乾隆名句,轉複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