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趙孟堅的《江灣僧舍水石芭蕉》
全文:
老耳最怕風雨聲,芭蕉葉上聲偏鳴。
新枝日展翦不替,況見蕺蕺成添丁。
呼童具鍤斲寒玉,蔓圖貴早除其萌。
醜疑烏喙側著附,又訝蹲鴟不可羹。
一笑翻成有料理,古盆石供泉清冷。
黃梅彌旬雨脈沐,苔封沙擁生意成。
小試抽書嚏捻細,鼠牙入水銀鬚生。
漸離土性安癯瘠,淡與水石相忘形。
巡除日課長養事,莖添葉比紛欹傾。
炎威不到琉璃碧,水脈透尖珠貫縈。
萼綠華仙斷火食,雲裾曳翠身輕盈。
風軒暑簟足蕭爽,晴曦更有冬窗明。
丁寧閉塞謹愛護,秋霜夜氣防憑凌。
一年一年春風好,根株宛在蔥蘢青。
崇桃遮莫金壺貯,日暮隨風紅雨零。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炎威
炎熱的威勢
很多人害怕烈日的炎威
不到
(1)
不足,少於…
不到四分鐘駛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師抱怨那個孩子不到學校上課
(3)
不周到
我們是粗人,照顧不到,請多原諒
琉璃
巴利語 veluriya或梵文俗語verulia的譯音。用鋁和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粘土的外層,燒製成缸、盆、磚瓦等。亦指琉璃燈座
一盞琉璃
水脈
亦作“ 水脈 ”。1.水流。因形如人體脈胳,故名。指地下水泉。也稱泉脈。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自 燉煌 西涉流沙往外國,沙石千餘里,中無水,時則有伏流處,人莫能知,皆乘駱駝,駱駝知水脈,過其處輒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於其蹋處掘之,輒得水。”《太平廣記》卷三九九引 唐 丁用晦 《芝田錄·李德裕》:“貧道所謁相公者,為足下通 常州 水脈。京都一眼井,與 惠山寺 泉脈相通。”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十:“今欲知此地水脈安在,宜掘一地窖,於天明辨色時,人入窖以目切地,望地面有氣如煙騰騰上出者,水氣。氣所出處,水脈在其下。” 郁達夫 《日本的文化生活》:“就是沒有溫泉水脈的通都大邑的居民,因為設備簡潔,浴價便宜之故,大家都以洗澡為一天工作完了後的樂事。”
(2).水流。指江流、河流等。 南朝 梁 劉孝綽 《釣竿篇》:“斂橈隨水脈,急槳渡江湍。” 唐 李賀 《章和二年中》詩:“健犢春耕土膏黑,菖蒲叢叢沿水脈。”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三:“及有湖泖港汊,又慮私鹽船往來,多行塞斷,所有水脈不通,清水日弱,渾潮日盛,沙泥日積,而 吳淞江 日就淤塞。”
(3).指水流的速度。水流常有漲、落、快、慢之變,如人的脈象,故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水脈漂疾,破害舟船。”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麯並酒》:“初凍後,盡年暮,水脈既定,收取則用。”
(4).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現象。《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 汝南 舊有 鴻卻陂 , 成帝 時,丞相 翟方進 奏毀敗之。 建武 中,太守 鄧晨 欲修復其功,聞 楊 曉水脈,召與議之。” 明 王思任 《徐霞客傳》:“與之論山經,辨水脈,搜討形勝,則劃然心開。”
(5).猶水痕。 宋 黃庭堅 《和答梅子明王揚休點密雲龍》:“五除試湯飲墨客,泛甌銀粟無水脈。”
見“ 水脈 ”。
珠貫
(1).珠串。常以形容清泉飛瀉。 唐 張說 《扈從幸韋嗣立山莊應制》詩:“懸泉珠貫下,列帳錦屏舒。”
(2).形容歌聲婉轉或文辭流暢。 唐 白居易 《小童吹觱篥歌》:“急聲圓轉促不斷,轢轢轔轔似珠貫。” 宋 蘇軾 《有美堂和周邠見寄》之二:“歌喉不共聽珠貫,醉面何因作纈紋。” 明 宋濂 《故務光先生張公墓碣銘》:“作為文章,珠貫玉聯,有台閣之風。”
趙孟堅名句,江灣僧舍水石芭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