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之世的《紀病》
全文:
已脫名韁鎖,難消病了因。
支離唯伏枕,坐起每憑人。
肌冷頻煨火,頭岑密裹巾。
常餐朝過午,不寐夜難晨。
食隔彌添噎,眠多局不伸。
空華覘目駭,憔悴掩眉顰。
伏火填心坎,虛風旋耳輪。
百般難狀苦,四大備嘗辛。
茗沈時澆吻,梨漿暫軟唇。
聳肩如倦鶴,捉肘有懸鶉。
寒燠衣無準,鄉膻味不真。
發稀常罷櫛,腰減屢移紳。
少浴衣藏虱,長懸帽漬塵。
坐疑穿木榻,臥每烘棉茵。
脈脈調氣息,微微叩穀神。
休將形問影,還訝業隨身。
心舛恆多夢,性乖亦善嗔。
呻吟愁倦仆,驚詫惱船鄰。
舊本參方誤,新囊檢藥頻。
忽經殘臘過,幾度月華新。
去國三千里,回舟兩閱旬。
留將雙眼在,歸及故園春。
參考注釋
寒燠
(1).冷熱。《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為暑,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奧,亦以風為本,四氣皆亂,故其罰常風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陰陽相沴,寒燠繆節。” 清 趙翼 《漁塘》詩:“維桑可禦寒,維柳可納涼,寒燠各有資,此亦經濟方。”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 成都平原 ,寒燠適中,風物清華,彼此都是外籍,又無聚族而居的排外惡習,自然不會發生嫉視異鄉人的心理。”
(2).借指時間。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 陳確 《與劉伯繩書》:“違晤以來,再易寒燠,懷想之私,與時俱增。”
(3).指問候冷暖的應酬話。 唐 白行簡 《李娃傳》:“與之拜畢,敘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覩。”
(4).猶苦樂。《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 薛綜 註:“寒燠,猶苦樂。”
無準
(1).沒定準,不一定。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遠人》套曲:“今生此身,恩情兩分,暗想來生無準。”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遠人》套曲:“佳期只索夢兒頻,誰知夢見猶無準。”
(2).不準確。《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何期他殺機太深,虧損陰隲,以致短折,非某推算無準也。”
沒有準則或依據。 晉 郗超 《奉法要》:“夫罪福之於逆順,固必應而無差者也。苟昧斯道,則邪正無位,寄心無準矣。”《魏書·隱士傳·李謐》:“﹝ 謐 ﹞著《明堂制度論》曰:‘……是非無準,得失相半,故歷代紛紜,靡所取正。’”《新五代史·司天考一》:“自古諸歷,分段失實,隆降無準。”
李之世名句,紀病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