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方平的《升祔慶成》
全文:
明詔初發中,奉慈講升祔。
考典下容台,集議付近署。
雙禮稽國章,大義推經據。
參覆經宰司,裁定皆宸慮。
獻後正壺儀,仍幾被遺顧。
擁佑隆帝室,清夷贊王路。
懿主鍾景命,禖宮開慶祚。
靈長繄發祥,熙洽本垂裕。
蓬闕邈仙軿,柏城拱寒樹。
別饗隔昭穆,時思怵霜露。
陽月日上辛,齋居待清曙。
當衙薦寶冊,夾道陳鹵簿。
玉色儼莊栗,淵衷緬馳慕。
端闈出翟車,黃道回天步。
千官陪祠庭,秘祐寧神御。
盛德配不祧,至孝始如素。
穹厚昭精純,蕃夷入儀注。
渙汗肆慶宥,需雲均膏飫。
廣愛形海區,教忠憲侯度。
下臣叨載筆,書法資典故。
參考注釋
渙汗
(1).喻帝王的聖旨、號令。《宋書·范泰傳》:“是以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學制既下,遠近遵承。” 宋 王安石 《免參政上兩府啟》:“雖已陳情而懇避,猶疑渙汗之難迴。” 康有為 《進呈<日本明治變政考>序》:“皇上乾綱獨攬,號令如雷霆,無封建之強侯,更無大將軍之霸主,片紙渙汗,督撫貫行。”
(2).指發號施令。 清 魏源 《次韻前出塞》之六:“渙汗九萬里,榮辱非一彊。” 李大釗 《大哀篇》:“彼等見夫共和國有所謂政黨者矣,於是烏合之眾,各竪一幟,以渙汗人間。”參見“ 渙汗大號 ”。
(3).猶流布。《文選·劉孝標<辨命論>》:“星虹樞電,昭聖德之符;夜哭聚雲,鬱興王之瑞。皆兆發於前期,渙汗於後葉。” 張銑 註:“渙汗,流布之貌。”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渙汗於緑篇,氛氳於丹冊者矣。” 明 邵璨 《香囊記·褒封》:“天恩渙汗,使者星軺遠下朝端。”
(4).光亮鮮麗貌。《西京雜記》卷六:“ 魯恭王 得文木一枚……制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渙汗。”
慶宥
因有吉慶之事而赦宥罪人。《南齊書·高帝紀下》:“宸運肇制,寳命惟新,宜弘慶宥,廣敷蠲汰。”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啟》:“伏蒙遠示,且曰浮謗漸消,況承慶宥,期以振刷。”
需雲
(1).語本《易·需》:“《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孔穎達 疏:“若言云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將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時以飲食宴樂。”後用“需雲”為君臣宴樂之典。 唐玄宗 《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詩:“撰日巖廊暇,需雲宴樂初。”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餘話》卷一:“臣有負薪之疾,不果預需雲之燕。”
(2).喻為遍降於民的朝廷德澤。 宋 蘇軾 《郊祀慶成詩》:“需雲遍枯槁,解雨達勾萌。”
張方平名句,升祔慶成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