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何鞏道的《重過牛山寺》
全文:
離亂溪山願已違,舊遊煙樹認還非。
暮潮漁鼓喧江市,落日僧鍾出翠微。
路斷故園猶入目,途窮吾道一沾衣。
明朝又有梅花約,騎馬頻來卻似歸。
參考注釋
故園
對往日家園的稱呼
別夢依稀咒浙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毛澤*東《七律·到韶山》
入目
觀看。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摘抄》:“ 順天 尹 王 公 驥 患傷寒, 袁 往視其疾,神色俱變,不可入目。”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此等議諭煞是可笑,與其為此等論,不如並此詞不入目,即入目亦置若未見。”
途窮
喻走投無路或處境困窘。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阮步兵》:“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持法》:“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 清 唐孫華 《文信國祠》詩:“戰苦身攢鏃,途窮血裹斑。”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於是相輕的文人們的處境,就也更加艱難起來,連街頭也不再是擾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窮道盡。”
吾道
我的學說或主張。《論語·里仁》:“子曰:‘ 參 乎!吾道一以貫之。’” 唐 杜甫 《屏跡》詩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學傳二·楊時》:“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書》:“聞 孫逸仙 亦倡是説,竊幸吾道不孤。”
一沾
謂一經登第。古人稱受皇恩為沾恩,登第亦為“受恩”,故云。 唐 呂溫 《及第後答潼關主人》詩:“一沾太常第,十過 潼關 門。”
何鞏道名句,重過牛山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