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二·法曲(美列聖正華聲也)》

全文:
法曲法曲中和樂,五音宮商徵羽角,郊廟朝堂之所作。
法曲法曲非霓裳,鄭衛之音豈洋洋,宋明已失無論唐。
法曲法曲奏中肅,大廈之傾支一木,幸而未致失其鹿。
法曲法曲天寶末,以夷亂華胡犯闕,明皇幸蜀遭播越。
東夷西夷子輿言,舜文王豈非聖賢。
諸馮岐周之樂惜已佚,借問何以亂華焉。
夷狄有君諸夏無,夫子亦曾三致吁
而況四夷之樂舞於庭,為有虞氏治之徵。
予謂明皇不寵林甫國忠及妃子,雖日奏夷樂,彼哉祿山無反理。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夷狄

(1).古稱東方部族為 夷 ,北方部族為 狄 。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漢書·蕭望之傳》:“聖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詩:“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魯迅 《墳·論“他**的!”》:“ 唐 以後,自誇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國語·鄭語》:“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 唐 韓愈 《毛穎傳》:“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聶夷中 《行路難》詩:“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3).視為夷狄。《公羊傳·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論》:“以 五代 之君而視 十國 ,夷狄之則未可也。”

諸夏

(1). 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個諸侯國。泛指中原地區。《左傳·閔公元年》:“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觀德》:“滅國十五有餘,獨先諸夏, 魯 晉 俱諸夏也。”

(2).指 中國 。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韻》:“ 瞿曇 之書,能入諸夏,而 宣尼 之書,不能至 跋提河 者,以聲音之道障閡耳。” 郭沫若 《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夫子

(1) 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4) 稱呼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5) 孔門的學生對孔子的稱呼

乾隆名句,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二·法曲(美列聖正華聲也)名句

詩詞推薦

夷狄有君諸夏無,夫子亦曾三致吁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