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仲深的《贈茜涇張伯起》
全文:
厥初何人鑿混沌,一氣周流自融渾。
秘樞密運陰陽根,萬化生成靡增損。
弛張忽有一毫沴,峙者不墮流者紊。
乃知調燮在宰衡,手握乾綱契深懇。
若人戴履參為三,氣志在躬知默吻。
和則榮衛生絪縕,戻則疲癃雜憂忿。
政如陰陽有驕蹇,必假良醫一詳診。
欲探六脈致調和,曷審三因正標本。
張君明醫繼五世,究心深入岐黃閫。
濟生自有神聖功,立志豈伊庸俗混。
窮當衛世康斯民,達則調元思補袞。
自知窮達理一致,不管衣巾走塵坌。
我生於世竟無補,從此因君當發憤。
致身未斷出處期,尚抱遺經作儒隱。
參考注釋
自知
認識自己;自己明了
達理
(1).通達事理;懂道理。《呂氏春秋·不屈》:“察而以達理明義,則察為福矣;察而以飾非惑愚,則察為禍矣。”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悠哉杳昧,非通神達理者,難可語乎斯道矣。” 隋 王通 《中說·事君》:“ 陳思王 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醒世恆言·大樹坡義虎送親》:“ 林公 見他説得達理,只得唯唯而退。”
(2).天下通行的道理。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 明 吳承恩 《送林戶部還朝序》:“分若抑而道光,情實孫而顧歸之,天下之達理也。”
(3).通貫的紋路。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 老子 黃白色,美目廣顙,長耳大目,疎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
(4).闡明道理。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傳記所寫是歷史,只求存實。是為了後人鑑戒,所以也求達理。”
一致
沒有分歧
不管
(1)
不顧,不被相反的力量阻塞或阻止;無視不利的結果
不管身體好壞,他都工作到深夜
(2)
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或情況下結果都不會改變,後面常有副詞“都”“總”“也”等跟他呼應
只看到他的一些缺點,認為這些缺點在他身上是不可饒恕的,而不管這些缺點在別人身上的情況如何
衣巾
(1).衣服和佩巾。語本《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 余冠英 註:“‘巾’,佩巾也。” 唐 白居易 《初除戶曹喜而言志》詩:“弟兄俱簪笏,新婦儼衣巾。”
(2).衣服和頭巾。 南朝 宋 鮑照 《代蒿里行》:“虛容遺劍佩,實貌戢衣巾。” 唐 白居易 《酬牛相公兼呈夢得》詩:“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小生衣巾,扮 吳應箕 上。”
(3).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宋史·宋祁傳》:“自為誌銘及《治戒》以授其子:‘三日斂,三月葬,慎無為流俗陰陽拘忌也。棺用雜木,漆其四會,三塗即止,使數十年足以臘吾骸、朽衣巾而已。毋以金銅雜物置冢中。’”參見“ 衣衾 ”。
(4).指青領衣和方巾。 明 清 時的秀才服式。《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直到四五日後, 匡超人 送過宗師,才回家來,穿著衣巾,拜見父母。”
(5).借指秀才的資格和待遇。 清 李漁 《憐香伴·隨車》:“當初只因娘子沒正經,惹出那場大禍,革去了我的衣巾,如今纔掙得一件青袍上身,又不要去招災惹禍。”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損陰騭除名》:“此卷係抄襲 陳勾山 舊作,窗稿中有其文可查。薦而不售,衣巾尚在;薦而或售,據新例必除名。”
塵坌
(1).灰塵,塵土。《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四年》:“在班殿直 劉歸仁 率眾南奔,相繼而潰。入塞者三萬人,塵坌四起,居人駭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一日,天大風,晦冥良久,既霽,於塵坌中得一好女子。” 清 黃宗羲 《永樂寺碑記》:“污邪市井,未嘗擇地,塵坌滿室,但供邨婦里老之游息。”
(2).塵俗;世俗之人。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藥就功成身羽化,更拋塵坌出凡流。” 宋 蘇舜欽 《和鄰幾登緐台塔》詩:“迥然塵坌隔,頓覺襟抱舒。” 明 宋濂 《蘭隱亭記》:“ 華卿 性清脩,不與塵坌交,並皦皦然屹立物外。”
(3).比喻卑下的處境或微賤之物。 明 徐霖 《繡襦記·厭習風塵》:“老身 李大媽 是也,本係 劍南 人氏,不幸夫主早亡,失身塵坌,流寓 長安 。” 明 屠隆 《曇花記·辭家訪道》:“煙姿霞韻,也應知生來往因,把金章紫綬看塵坌。”
張仲深名句,贈茜涇張伯起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