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憶昔》
全文:
憶昔膝下時,依依切孺慕。
北方例春旱,歲歲煩聖慮。
殷憂每先期,賑恤籌補助。
常見傳六膳,有時忘下箸。
竊謂愁勞過,欲慰意轉懼。
微誠荷恩鑒,首肯無訶怒。
恆於祈請所,命代申忱素。
豈知慈愛中,誨訓於茲寓。
今為切已事,旱暵況頻遇。
任同德霄壤,慚畏日增遽。
敕幾戒終怠,調元愧六幕。
稍可自信者,良心尚如故。
參考注釋
同德
(1).為同一目的而努力。《國語·吳語》:“戮力同德。”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 明 宋濂 《<昭鑒錄>序》:“天子則元首,諸王則手足,是謂一體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五百萬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參見“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頌》:“上帝至仁,視民如傷,眷求同德,俾典萬邦。”
(3).《國語·晉語四》:“同姓為兄弟。 黃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則同德。” 韋昭 註:“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為兄弟。”後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陳師道 《謝田氏》詩:“顧我何堪能至此,正緣同德又同門。”
霄壤
(1).天和地,天地之間。 元 張養浩 《得子強也書詩以答之》:“緬思霄壤間,實與逆旅均。” 明 沉鯨 《雙珠記·京邸敘親》:“羨名傾霄壤,靈異動君王。”
(2).比喻相去極遠,差別很大。《隸釋·漢石經論語殘碑》 宋 洪适 釋:“觀遺經字畫之妙,非 蔡中郎 輩不能為,以 黃初 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渙》:“常為《惆悵詩》十三首……膾炙士林。在晚 唐 諸人中,霄壤不侔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而兄弟前後,成敗霄壤,後起者勝,孰知其故。” 梁啓超 《新民說》十一:“夫同在 東亞 之地,同為 黃 族之民,而何以一進一不進,霄壤若此。”
畏日
烈日。畏通“隈”
夏與畏日爭。——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乾隆名句,憶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