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上元燈詞八首·其二》
全文:
和門傍晚輕輿出,排當煙花一賞之。
原是金吾不禁夜,羽林警蹕爾何為。
參考注釋
金吾不禁
古代由掌管京城警衛的金吾禁止夜行,唯於正月十五日開放夜禁,稱“金吾不禁”。 唐 韋述 《西都雜記》:“ 西都 京城街衢,有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 唐 蘇味道 《正月十五夜》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三國演義》第六九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霽,星月交輝,六街三市,競放花燈,真箇金吾不禁,玉漏無催。”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傻白》:“值上元節,金吾不禁,燈月交輝。”
羽林
禁軍
警蹕
古代帝王出入時,於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謂之“警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厲王 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 漢 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警蹕,所以戒行徒也。 周 禮蹕而不警。 秦 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故云出警入蹕也。至 漢 朝 梁孝王 ,王出稱警,入稱蹕,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蹕,路也,謂行者皆警於塗路也。” 清 黃遵憲 《不忍池晚游詩》:“前呼後擁蕭蕭馬,猶記將軍警蹕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他同戎政大臣商定,從京營中挑選三千精兵,從後天黎明時起沿途‘警蹕’。”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乾隆名句,上元燈詞八首·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