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呂陶的《赴官唐安益帥吳公以詩寵行次韻為謝》
全文:
二十年前許進趨,六科重沗薦論書。
獻言悟主慚明詔,乞祿還家得副車。
此日詩章形黼黻,當時匠手器輪輿。
恩知最厚難圖報,有意高賢一挽裾。
參考注釋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進趨
亦作“ 進趣 ”。亦作“ 進趍 ”。1.舉動;行動。《莊子·天道》“ 老子 曰:而容崖然” 晉 郭象 註:“進趨不安之貌。”《北史·王軌傳》:“ 宣帝 之徵 吐谷渾 也, 武帝 令 軌 與 宇文伯 並從,軍中進趣,皆委 軌 等, 宣帝 仰成而已。”《舊唐書·馬燧傳》:“造甲者必令長短三等,稱其所衣,以便進趨。” 宋 岳珂 《桯史·晦庵感興詩》:“進趨極虔恭,退息常端莊。”
(2).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為。《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時進趣之行也。”《世說新語·排調》“頭責 秦子羽 雲” 劉孝標 注引 晉 張敏 《頭責子羽文》:“子欲為進趣也,則當如 賈生 之求試, 終軍 之請使,砥礪鋒穎,以乾王事。”《宋書·樂志三》:“盛壯智惠,殊不再來。愛時進趣,將以惠誰。” 唐 杜牧 《題桐葉》詩:“哆侈不勞文似錦,進趨何必利如錐。”
(3).追求;求取。《列子·說符》:“﹝ 孟氏 ﹞羨 施氏 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 三輔 諸儒莫不慕仰之。”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予忝大臣之子孫,雖才不足以經國理物,然疇類之好進趍之業,而所知不能遠余者,多揮翮雲漢,耀景辰霄者矣。”《晉書·荀勖傳》:“位不可以進趣得,譽不可以朋黨求。”《太平廣記》卷五引 晉 葛洪 《神仙傳·劉政》:“﹝ 劉政 ﹞乃絶進趨之路,求養生之術。”《資治通鑑·晉武帝太康十年》:“ 寔 以時俗喜進趣,少廉讓,欲令初除官通謝章者,必推賢讓能,乃得通之。” 胡三省 註:“趣,讀曰趨。” 清 姚鼐 《覆蔣松如書》:“利祿之途一開,為其學者,以為進趨富貴而已。”
(4).進攻;攻取。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北齊書·斛律羌舉傳》:“大軍濟 河 ,集諸將議進趣之計。”《南史·王琳傳》:“ 琳 屯兵 長沙 ,傳檄諸方,為進趣之計。”《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二年》:“ 亮 上言於 漢 主曰:‘……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六科
(1). 唐 宋 時科舉取士的六種科目。 唐 六科為:明經、進士、秀才、明法、明書、明算。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釐革》:“ 隋煬帝 改置明(經)、進(士)二科。國家因 隋 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並前為六科。” 宋 景德 天聖 時,其六科為:一、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二、博達墳典,明於教化;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四、詳明政理,可使從政;五、識洞韜略,運籌決勝;六、軍謀宏遠,材任邊寄。 紹興 年間,又以文章典雅、節操方正、法理該通、節用愛民、剛方豈弟、智勇絕倫為六科。參閱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制度·六科》。
(2). 明 清 官制設有六科給事中,簡稱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分察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事,糾其弊誤。
(3).謂谷、大麥、小麥、大豆、小豆、芝麻六種農作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不想遇著荒歉之年,六科未收。”
呂陶名句,赴官唐安益帥吳公以詩寵行次韻為謝名句
名句推薦
訪泊隨煙火,迷途視鬥牛
鄭紹《游越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