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李昱的《髑髏輓車圖》
全文:
車轔轔,車轔轔,觸髏輓車挽斷筋。
借問何辛辛,一家骨肉在一身。
紅絲系足非良因,彩衣兒女徒欣欣。
載重力微每見嗔,鞭之撲之亦有因。
嗟哉髑髏之骨已如銀,髑髏之苦如積薪。
髑髏入土還笑人,後車來者無停輪。
參考注釋
紅絲
(1).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牽紅絲娶婦》:“ 郭元振 少時,美風姿,有才藝。宰相 張嘉貞 欲納為婿。 元振 曰:‘知公門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倉卒,更待忖之。’ 張 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誰是匹偶,以子風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絲,幔前使子取便牽之,得者為婿。’ 元振 欣然從命。遂牽一紅絲綫,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後果然隨夫貴達也。”又傳說月下老人以赤繩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後因以“紅絲”為婚姻或媒妁的代稱。《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自古姻緣皆分定,紅絲豈是有心牽。” 明 王錂 《春蕪記·瞥見》:“這羅帕呵,就倩你做紅絲繫足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兩處紅絲千里繫,一條黑路六人忙。”
(2).指眼球因微血管充血而造成的血絲。 茅盾 《子夜》:“他們那些失眠的臉上都罩著一層青色,眼珠上是紅絲,有興奮的光彩。” 林建征 《鶯歌海》:“ 老孫頭 經常來去匆忙的在草原上奔跑,眼睛熬滿了紅絲。”
(3).一種名貴的石硯。亦作硯的別名。 宋 陸游 《秋雨初霽試筆》詩:“墨入紅絲點漆濃,閒將倦筆寫秋容。” 清 姚鼐 《題劉雲房少宰<滌硯圖>》詩:“松煤竹管行拋棄,蕉白紅絲塵自封。”
系足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載, 韋固元和 中旅次 宋城 ,遇老人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 固 問所檢何書?答曰:天下之婚牘。又問囊中何物?答曰:赤繩子。以系夫妻之足。此繩一系,雖仇敵之家,貧賤懸殊,終不可逭。後以“繫足”為締結婚姻大典。 明 葉憲祖 《鸞鎞記·探婚》:“幙中人空有牽絲願,月下老曾無繫足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緑袍年少,別牽繫足之繩;青鬢佳人,立化望夫之石。”參見“ 月下老人 ”。
良因
(1).佛教語。好因緣。 南朝 齊 王融 《淨行詩》之六:“令名且雲重,豈若樹良因。”參見“ 因緣 ”。
(2).可靠的依託。 唐 劉長卿 《題靈佑上人法華院木蘭花》詩:“高柯儻為檝,渡海有良因。”
(3).好機會。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蔡少霞》:“﹝鹿幘人﹞謂 少霞 曰:‘召君書此,賀遇良因。’”
彩衣
(1).《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昔 楚 老萊子 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常著五色斑斕衣,為親取飲。”後因以“彩衣”指孝養父母。 宋 王禹偁 《謝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蓋陛下義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黃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養。”
(2).指戲曲表演的服裝。《紅樓夢》第五四回:“婆子們抱著幾個軟包--因不及抬箱,料著 賈母 愛聽的三五齣戲的彩衣包了來。”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下:“忽有綵衣小兒自外入,頃刻至數百人,結束如一,階墀盡滿。”
(2).謂孝養父母。 唐 黃滔 《<潁川陳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彌孝,熙熙愉愉,承顏侍膳,雖隆雲路之望,終確綵衣之戀。” 宋 沉遘 《五言送徐同年諤出京》:“還家晝錦樂,拜壽綵衣榮。”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圖歌》:“綵衣歸來奉翁母,願言壽比三山久。” 清 馮桂芬 《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瑤斝,象服繡葆,蹌躋一庭。”參見“ 綵衣娛親 ”。
兒女
(1) 兒子和女兒,子女
兒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淚,君休滴
欣欣
(1) 高興自得的樣子
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2) 草木茂盛的樣子
欣欣向榮
李昱名句,髑髏輓車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