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朱多炡的《懷姚匡叔時在嶺南》
全文:
老去高遊興,南方不可居。
新愁攻短髮,清淚染長裾。
弔影烽煙里,全生瘴癘餘。
梅花空滿眼,珍重嶺頭書。
參考注釋
弔影
對影自憐。喻孤獨寂寞。 南朝 齊 謝朓 《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輕舟反溯,弔影獨留。” 唐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兄弟離散》詩:“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宋 張元乾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悵望關河空弔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 清 黃景仁 《後觀潮行》:“獨客弔影行自愁,大地與身同一浮。”
烽煙
烽火台報警之煙
全生
(1).謂六欲皆得其所宜。《管子·立政》:“然則禮義廉恥不立,人居無以自守也。全生之説勝,則廉恥不立。”《呂氏春秋·貴生》:“ 子華子 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陳奇猷 校釋:“子華子以為‘生’之至上者為六欲皆得其宜之‘全生’。”
(2).保全天性,順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莊子·養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唐 元結 《喻舊部曲》詩:“勸汝學全生,隨我畬 退谷 。” 胡適 《讀<呂氏春秋>一》:“全生要在適性,全性即是全生。”
(3).保全生命。 唐 盧綸 《代員將軍罷戰後歸舊里贈朔北故人》詩:“結髮事疆埸,全生俱到鄉。” 宋 梅堯臣 《故原有戰卒死而復甦來說當時事》詩:“縱橫屍暴積,萬殞少全生。”
瘴癘
亦作“ 瘴厲 ”。1.感受瘴氣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惡性瘧疾等病。《北史·柳述傳》:“ 述 在 龍川 數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幾,瘴癘疾作,帝命尚醫診視,遣近臣臨議用藥。” 清 錢謙益 《繼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於生還。” 蘇曼殊 《絳紗記》:“相傳山神下降,祭之終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氣。 唐 杜甫 《悶》詩:“瘴癘浮三 蜀 ,風雲暗百蠻。” 元 無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著疾病,多應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厲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賦》:“風颷撼之而不動,瘴癘攻之而罔顛。” 吳組緗 《一千八百擔》:“久旱的泥土上從垃圾堆里、野草叢裡發出一種令人窒息的悶熱的瘴癘氣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撲。”
朱多炡名句,懷姚匡叔時在嶺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