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寶塔院》
全文:
兩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
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
參考注釋
舍利
又作“舍利子”。意為屍體或身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火焚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燼
絲髮
(1).如絲之發。《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
(2).猶絲毫。形容細微。《後漢書·南匈奴傳》:“往者雖有和親之名,終無絲髮之効。”《魏書·律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馬,竟無絲髮之益。”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嘗自謂於聖人之道,有絲髮之見焉。” 明 唐順之 《送邑令李龍罔擢戶部主事序》:“絲髮無耗於國,而百萬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條。”
(3).指細微事物。《晉書·庾羲傳》:“臣受恩奕世,思盡絲髮。” 宋 范仲淹 《奏上時務書》:“以進藥石為虛言,以陳絲髮為供職。” 清 唐孫華 《宋堅齋刑部齋中觀南巡圖恭紀》詩:“大包岳瀆穿冥涬,細摹絲髮窮毫釐。”
文殊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的左脅侍,與司“理”的 普賢菩薩 相對。 中國 傳其說法道場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晉 殷晉安 《文殊象贊》:“ 文殊 淵睿,式昭厥聲。”《四遊記·唐三藏被難得救》:“願佛慈悲,早見 文殊 金身,賜我真經,留傳東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相傳山上徧地皆黃金, 觀音 、 文殊 猶生。”
世尊
佛陀的尊稱。《四十二章經》:“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 隋 慧遠 《無量壽經義疏》卷上:“佛備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世尊説法不用一方之語。”
乾隆名句,寶塔院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