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彭汝礪的《和濟叔兄書齋言志·其一》
全文:
子夏今為河上居,諸生從此望夷塗。
聖賢事業長難合,仁義生涯未至迂。
盛德固能蘇弊俗,明時安忍作潛夫。
鞭駑欲副新詩念,爭奈曾參性質愚。
參考注釋
新詩
(1).新的詩作。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2).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 毛澤*東 《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爭奈
怎奈;無奈。 唐 顧況 《從軍行》之一:“風寒欲砭肌,爭奈裘襖輕?” 宋 張先 《百媚娘》詞:“樂事也知存後會,爭奈眼前心裡?”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爭奈他自己不爭氣,終日在公館裡,同那些底下人鬼混。”
性質
(1).稟性;氣質。《荀子·性惡》:“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 元 白樸 《東牆記》第一折:“﹝ 秀英 ﹞年長一十九歲,生的性質沉重。” 徐特立 《國民外交》:“自留學 法國 者加多,西人深知華人性質, 日本 運動,遂難生效。”
(2).質地。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端硯:下巖色紫如豬肝,密理堅緻,溫潤而澤。儲水發墨,叩之有聲。但性質堅礦,斷裂,尤多瑕疵。”
(3).指事物的特性,本質。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蘆菔》:“蘆菔:性質宜沙地,栽培屬夏畦。” 魯迅 《三閒集·我和<語絲>的始終》:“看廣告的種類,大概是就可以推見這刊物的性質的。”
彭汝礪名句,和濟叔兄書齋言志·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