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漢玉璧》
全文:
環以夔紋圍粟寶,量之肉果倍於好。
周乎漢乎弗可知,較諸素谷斯為巧。
撫不留手呵生汁,溫貞古穆其光葆。
邊幅齧缺理則然,世間何物完恆保。
參考注釋
邊幅
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儀表、衣著
不修邊幅
齧缺
1.缺口,鋒刃破缺。《淮南子·修務訓》:“今劍或絶側羸文,齧缺卷銋,而稱以 頃襄 之劍,則貴人爭帶之。”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莊子·天地》:“ 堯 之師曰 許由 , 許由 之師曰 齧缺 , 齧缺 之師曰 王倪 。” 北周 庾信 《奉報窮秋寄隱士》詩:“ 王倪 逢 齧缺 , 桀溺 耦 長沮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高似孫 以太史無傳,而並疑為鴻蒙 齧缺 之類。”
3.借指隱士。 南唐 陳陶 《鍾陵道中作》詩:“曾逢 齧缺 話東海,長憶 蕭 家青玉牀。”
理則
(1).即邏輯。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學者之對於理則之學,則大都如 陶淵明 之讀書,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則。 郭沫若 《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儘管是怎樣的個人主義者,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國家社會而生存,故論到國家社會的理則時,便很容易流露其個人主義的本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莊子 認為……﹝道體﹞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則,連神、鬼都是從它生出來的。”
世間
人世間;世界上。《百喻經·觀作瓶喻》:“諸佛大龍出,雷音徧世間。”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有飲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唐 裴鉶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 宋 陸游 《高枕》詩:“高枕閒看古篆香,世間萬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藝到極精處,皆可成名,強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 楊朔 《滇池邊上》:“自古以來,人們常有個夢想,但願世間花不謝,葉不落,一年到頭永遠是春天。”
何物
亦作“ 何勿 ”。1.什麼東西;什麼人。《管子·小問》:“ 桓公 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帝問曰:‘ 夏侯湛 作《羊秉敘》,絶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誌》:“ 盧志 於眾坐問 陸士衡 :‘ 陸遜 陸抗 是君何物?’”
(2).什麼,哪一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潮水至, 沉令 起彷徨,問:‘牛屋下是何物人?’”《晉書·王衍傳》:“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後漢書·文苑傳·禰衡》“死公!雲等道” 唐 李賢 註:“等道,猶今言何勿語也。”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門生》:“ 檜 大怒曰:‘我殺 趙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爾耶!’”
乾隆名句,題漢玉璧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