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句底須希六代,讀書祗合展三墳

乾隆翠雲堂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翠雲堂》

全文:
背栝山堂號翠雲,松杉間植契約群。
好風端自樹中得,古寺遙從嶺外分。
得句底須希六代,讀書祗合展三墳
坐來謖謖檐端遞,弘景何殊向所聞。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得句

謂詩人覓得佳句。 唐 周賀 《上陝府姚中丞》詩:“成家儘是經綸後,得句應多諫諍餘。” 宋 陸游 《晴甫一日復大風雨連日不止遣懷》詩:“得句已無前輩賞,開編時與古人游。” 元 薩都剌 《高郵至邵伯》詩之一:“有時得句無人和,風雨寒窻夜讀書。” 清 曹寅 《秋日過訪芥公》詩:“得句聞敲鉢,逃禪媿閉關。”參見“ 覓句 ”。

底須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昔 黃帝 作《雲門》, 堯 作《鹹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學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 胡三省 註:“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齊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矣。”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宋 賀鑄 《水調歌頭·台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 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 上月如鉤。”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三墳

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 註:“皆古書名。”“三墳”,三皇之書,也有認為系指天、地、人三禮,或天、地、人三氣的,均見 孔穎達 疏引。近人 章炳麟 《檢論·尚書故言》則謂:“墳、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記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墳書》,分山墳、氣墳、形墳,以《連山》為 伏羲 作,《歸藏》為 神農 作,《乾坤》為 黃帝 作,各衍為六十四卦,系之以傳,且雜以《河圖》,實系 宋 人偽造。

乾隆名句,翠雲堂名句

詩詞推薦

得句底須希六代,讀書祗合展三墳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