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對瀑放歌》
全文:
避暑山莊曾對瀑,縱遙吾已探其源。
靜寄山莊亦有瀑,其源未可計里言。
貞觀遺蹟晾甲石,是為小畜始入園。
園外千溪復萬澗,誰能一一窮靈根。
落斜曲注勢莫禦,雄排戛擊交騰奔。
遂至草堂擘崖出,香爐紫煙為仲昆。
抑又聞之星宿海,其源乃在銀河存。
視此近遠更何若,一笑擲筆皆戲論。
參考注釋
近遠
(1).指親近或疏遠的人。《漢書·公孫弘傳》:“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 弘 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膠西 ,皆 弘 力也。”
(2).近處和遠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颯秣建國》:“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 清 宋之繩 《梅花》詩:“漠漠凍雲連近遠,荒荒野月照清寒。”
(3).謂遠近的程度。 晉 木華 《海賦》:“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 李陵 問:‘火去此門近遠?’左右報言:‘火去此間一里。’” 宋 陳克 《謁金門》詞:“訊息不知郎近遠,一春長夢見。”
(4).偏義複詞。謂遠。 元 無名氏 《替殺妻》楔子:“不多近遠有個員外,待要結義小人做兄弟。” 元 無名氏 《千里獨行》楔子:“[ 張虎 云:] 張飛 言道, 曹丞相 軍馬,偌近遠來到這裡,人困馬乏,他要今晚夜間,領兵來偷營刼寨。”
何若
表示疑問,與“何如”同
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
戲論
(1).漫不經心的言論。 晉 左思 《蜀都賦》:“ 三蜀 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劇談戲論,扼腕抵掌。”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圖》詩:“戲論摛多韻,談虛遍九垓。”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七》:“逐句求義者見《傳》雲‘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必疑謂無所忿懥而後得其正。如此戲論, 朱子 亦既破之矣,以其顯為悖謬也。”
(2).佛教語。謂非理、無義的言論。《百喻經·父取兒耳璫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 唐 王維 《能禪師碑》:“談笑語言,曾無戲論。” 清 李贄 《觀音問·與澄然》:“今幸世尊開我愚頑,頓能發起一念無上菩提之心……慎莫草草作語言戲論,反成大罪過也!” 清 惲敬 《與報國寺沙門無垢書》:“大師勿笑 惲子居 傍葛藤樹為戲論也。”
乾隆名句,對瀑放歌名句
名句推薦
除卻文章無嗜好,世無朋友更淒涼
陳獨秀《聞光午之渝靜農及建功夫婦於屈原祭日聚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