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零三首·其五十九原文
漁舟一個兩個欸乃歌聲,楊柳三株四株低垂金線。
佛祖玄機,十分成現。
魯公亭上來來往往,多少衲僧阿誰親見。
見沙禽已在浮洲岸。
詩詞問答
問:偈頌一百零三首·其五十九的作者是誰?答:釋月澗
問:偈頌一百零三首·其五十九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月澗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月澗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漁舟
漁船
一個
(1).表數量。單個。用於人和各種事物。如:一個人;一個書櫃;一個學校;一個理想;一個星期;一個地方。
(2).整個。如:他今天一個上午都沒歇過。如:今年一個冬天沒下過雪。
(3).用在動詞和補語之間,表示程度。如:吃了一個飽;看了一個夠;淋了一個透。
(4).跟名詞、動詞結合,用在謂語動詞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張天翼 《兒女們》:“黑雲越堆越重,拚命往下沉,一個不留神就得塌下來。” 沙汀 《丁跛公》:“昨天在一家買賣田地的酒席上,一個不提防,給兩三個熟人,灌醉來躺下了。”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我扭頭就走,真怕她一個箭步追上來。”
兩個
兩個錢的省稱。指一些錢財。 康濯 《太陽初升的時候·買牛記》:“最近大秋剛罷,組長估摸著今年雖說雨水缺,他組裡大家的收成也都夠七成,加上副業甚么的,他們四家還都積攢了兩個,多少有點底墊了;於是他拿了個主意:想讓大夥碰股買頭牛。”
欸乃歌
指棹歌。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 王稚川 調官京師,母老,留 鼎州 ,久不歸侍。嘗閲貴人歌舞,有詩云:‘畫堂玉珮縈雲響,不及 桃源 欸乃歌。’” 宋 陸游 《寄周洪道參政》詩:“半生篷艇弄煙波,最愛三 湘 欸乃歌。”
楊柳
(1) 楊樹和柳樹的合稱
(2) 專指柳樹
楊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3) 古曲名,即“折楊柳”
羌笛何須怨楊柳。——唐· 王之渙《涼州詞》
低垂
低低地垂下來
楊柳低垂
金線
見“ 金線 ”。
亦作“ 金綫 ”。1.金絲線。 唐 秦韜玉 《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後蜀 歐陽炯 《賀明朝》詞:“輕轉石榴帬帶,故將纖纖玉指,偷捻雙鳳金線。”
(2).比喻初生柳條。 唐 施肩吾 《禁中新柳》詩:“萬條金線帶春煙,深染青絲不直錢。”《紅樓夢》第五八回:“只見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姚錫鈞 《眎了公論詞絕句》之一:“荼蘼微放快晴時,金線初拋垂柳絲。”
佛祖
(1).佛教稱修行成道者為佛,開創宗派者為祖師,故稱成佛作祖者為佛祖。 宋 志磐 有《佛祖統紀》五十四卷,詳載 天台宗 的源流。 宋 蘇軾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前年開閣放柳枝,今年洗心歸佛祖。”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蘇黃秦書各有所僻》:“余家收 山谷 所書禪句幾三十餘首,有雲……‘自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鬚鬢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元 宋旡 《答無住和太初韻見寄》:“眼高無佛祖,詩癖有山兄。”
(2).指佛教的創始人 釋迦牟尼 。
(3).猶言老天爺。表示驚嘆之詞。《紅樓夢》第四一回:“ 劉姥姥 聽了,搖頭吐舌説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玄機
(1) 佛家、道家稱奧妙的道理
(2) 神妙的機宜
不露玄機
十分
(1) 很,甚,非常,極其
十分高興
十分難過
(2) 達到極端的程度
十分驚恐
(3) 總是;老是
十分在衙門中也不方便。——《 * 》
(4) 十全十美;十足
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水滸傳》
上來
(1) 從低處到高處
跳上來了
抬上來了
(2) 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趨近於某處。帶名詞時,動詞和“上來”中間一般不能加“得、不”
又圍上來一群人
(3) 表示人員或事物隨動作由較低部門(層)到較高部門(層)
你是什麼時候調上來的
(4) 表示成功地完成某一動作。動詞和“上來”中間常加“得、不”。動詞限於“說、唱、學、答、背、叫、念”等少數幾個
究竟為什麼,我也說不上來
(5) 表示狀態發展,兼有範圍逐漸擴大的意思。形容詞限於“熱、涼、黑”等少數幾個
暖氣片慢慢熱上來了
來往往
來來去去。形容往來頻繁。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我著你再休戀那紅塵內赤力力虎鬭龍爭,碧天邊來往往鳥飛兔走。”
多少
(1) 指量度或數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你有多少錢
(2) 或多或少;未特別指出的或未確定的東西(如數量或價格)
按多少錢一里收費
(3) 稍微
天氣多少有些變化
(4) 疑問代詞
(5) 問數量
正不曾問得你多少價錢。——《水滸傳》
(6) 表示不定的數量
最後終於寫出來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歡樂,只有這位業餘作者才知道
衲僧
和尚,僧人。 唐 黃滔 《上李補闕》詩:“諫草封山藥,朝衣施衲僧。” 元 薩都剌 《江城玩雪》詩:“舟子迷歸寒浦外,衲僧疑在白雲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況自此再三十年, 京 已壽登耄耋,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為衲僧耶?”
阿誰
疑問代詞。猶言誰,何人。《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紫騮馬歌辭》:“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先主 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撥轉頂門關棙子,阿誰不是大羅仙。” 尹爟 《九月上越王台》詩:“空教 陸賈 降雄策,此日 佗 城屬阿誰!”
沙禽
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南朝 陳 陰鏗 《和傅郎歲暮還湘州》:“戍人寒不望,沙禽逈未驚。” 唐 劉長卿 《卻歸睦州至七里灘下作》詩:“江樹臨洲晚,沙禽對水寒。” 宋 曾鞏 《擬峴台記》:“至於高桅勁艣,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出乎履舄之下。” 清 陳維崧 《浣溪沙·投金瀨懷古》詞:“格格沙禽拍野塘,離離苦竹上空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