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瀑放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對瀑放歌原文

避暑山莊曾對瀑,縱遙吾已探其源。

靜寄山莊亦有瀑,其源未可計里言。

貞觀遺蹟晾甲石,是為小畜始入園。

園外千溪復萬澗,誰能一一窮靈根。

落斜曲注勢莫禦,雄排戛擊交騰奔。

遂至草堂擘崖出,香爐紫煙為仲昆。

抑又聞之星宿海,其源乃在銀河存。

視此近遠更何若,一笑擲筆皆戲論。

詩詞問答

問:對瀑放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對瀑放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四十二

參考注釋

避暑山莊

即 熱河 行宮。在 河北省 承德市 市區東北。始建於 康熙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為 清 代皇帝的避暑行宮。周圍環繞長達八公里的石砌宮牆。背山面湖,集 江 南園林之大成,有亭台樓閣,湖中洲、島羅列,向有七十二景之勝。為著名古園林之一。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蓮以夏開,惟 避暑山莊 之蓮,至秋乃開。”《清史稿·文宗紀》:“丁丑,上駐蹕 避暑山莊 。”

靜寄

優閒地寄寓、依託。 晉 陶潛 《停雲》詩:“靜寄東軒,春醪獨撫。” 宋 陸游 《漁隱堂獨坐至夕》詩:“三尺桐絲多靜寄,一樽玉瀣足幽欣。”

山莊

山中的村莊;別墅

未可

不可

里言

(1).鄉里流行的話;俚俗的話。《孔子家語·入官》:“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 宋 梅堯臣 《寄謝師直》詩:“田父相與至,里言尚可聽。”

(2).指俚俗的詩文。多用以自謙。《明史·文苑傳三·謝榛》:“此山人里言耳,請更製,以備房中之奏。”

(1).內言。指國內情況的報告。《左傳·莊公十四年》:“且寡人出,伯父無里言。” 杜預 註:“無里言,無納我之言。”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引 王念孫 曰:“無里言,謂不通內言於外,非謂無納我之言也。《襄二十六年傳》:‘……臣不能貳,通外內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也。’不通外內之言,即所謂無里言。”

(2).內言。指婦女在閨房所說的話。

貞觀

(1).謂以正道示人。貞,正,常。觀,示。《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韓康伯 註:“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 孔穎達 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 陳夢雷 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二五:“臣聞託闇藏形,不為巧密;倚智隱情,不足自匿。是以重光發藻,尋虛捕景;大人貞觀,探心昭忒。” 晉 陸雲 《歲暮賦》:“於是 顓頊 御時, 玄冥 統官,天廟既定,日月貞觀。”

(2).指正大的道理。《文選·班固<幽通賦>》:“朝貞觀而夕化兮,猶諠己而遺形。” 李善 注引 張晏 曰:“言朝聞大道而夕死可也。” 北周 道安 《二教論·歸宗顯本》:“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岳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始等:此蓋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貞觀。”

(3).澄清天下,恢宏正道。《後漢書·黨錮傳·李膺》:“以為天子當貞觀二五,利見大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揚煇,棄和取同。” 唐 李華 《含元殿賦》:“王臨於朝,天地貞觀。”

(4).指澄清天下,恢宏正道的職責。 章炳麟 《與龔未生書》:“然曩時所以不去者,亦慕 宋 賢 程伯淳 言:‘一命之士,必思有以濟物。’況僕身當貞觀,豈敢忘百姓之憂。”

(5).正可觀賞。

遺蹟

前人留下的痕跡

瞻顧遺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小畜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巽上。《易·小畜》:“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一一

一個一個地;依次地

一一檢查

好一一聽之。——《韓非子·內諸說上》

一一以葉自彰。——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一一為具言。——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一一自辨。——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一一詳述之。——清·方苞《獄中雜記》

靈根

(1).神木的根。 晉 孫拯 《贈陸士龍》詩:“制動以靜,祕景在陰,靈根可棲,樂此隈岑。”

(2).植物根苗的美稱。 唐 柳宗元 《種術》詩:“戒徒斸靈根,封植閟天和。” 宋 司馬光 《和昌言官舍十題·石榴花》:“靈根逐 漢 臣,遠自 河 源至。” 明 陳所聞 《懶畫眉·月下劉中明招賞牡丹》曲:“一叢凝露在沉香,移得靈根傍錦堂。” 清 秋瑾 《白梅》詩:“淡到羅浮忘色相,謫來塵世具靈根。”

(3).指才德修養。 漢 揚雄 《太玄·養》:“藏心於淵,美厥靈根。” 范望 註:“靈根,道德也。” 宋 黃庭堅 《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作詩贈之》:“ 鹹池 浴日月,深宅養靈根。”

(4).指有才德的人。 宋 葉適 《祭徐文子侍郎文》:“於時侍郎,卓爾靈根,有光厥師,兼華眾門。”

(5).對祖先的敬稱。《文選·張衡<南都賦>》:“固靈根於 夏 葉,終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註:“ 劉累 自 夏 而遷於此,故云‘固靈根於 夏 葉’,終於 殷 周 秦 三代,然後 漢 興乃蕃盛。”《文選·陸機<嘆逝賦>》:“痛靈根之夙殞,怨具爾之多喪。” 劉良 註:“靈根,靈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舊族,朝廷之夙將也。靈根自遠,聖族多奇。”

(6).指佛祖。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二:“ 龍樹 靈根派別三,家家楖栗不能擔。” 劉逸生 註:“靈根,指佛祖,這裡具指 龍樹 。”

(7).性靈,智慧。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 中國 經二十餘朝之 * ,閉塞其聰明,鉗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

(8).道教指舌根。《黃庭內景經·上有章》:“灌溉五華植靈根。” 務成子 註:“靈根,舌本也。” 宋 陸游 《病中作》詩:“不憂豎子居肓上,已見真人出面門。力守誰能發底火?深潛自足美靈根。”

(9).借指人的身體。《文選·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宴安消靈根,酖毒不可恪。” 呂延濟 註:“《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靈根堅固老不衰。’然靈根喻身也。” 唐 吳筠 《覽古》詩之六:“荒淫伐靈根,金膏恃延期。”

(10).仙緣。 明 屠隆 《綵毫記·遊玩月宮》:“天子與貴妃塵中雖已造業,靈根尚未消盡。”

排戛

擠壓。 唐 李賀 《春歸昌谷》詩:“幽幽 太華 側,老柏如建纛,龍皮相排戛,翠羽更盪掉。”

騰奔

騰躍賓士。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馬蹄之國,善騰奔兮。”

草堂

草廬。隱者所居的簡陋茅屋

香爐

燒香用的器具,尤指用於宗教儀式中吊在鏈子上擺動的有蓋香爐

紫煙

見“ 紫煙 ”。

亦作“ 紫煙 ”。1.紫色瑞雲。 晉 郭璞 《遊仙詩》之三:“ 赤松 臨上游,駕鴻乘紫煙。”《梁書·皇后傳·高祖丁貴嬪》:“貴嬪生於 樊城 ,有神光之異,紫煙滿室,故以‘光’為名。” 宋 范仲淹 《上漢謠》:“冉冉去紅塵,飄飄凌紫煙。”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樾巢近體》:“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

(2).山谷中的紫色煙霧。 南朝 梁武帝 《游鍾山大愛敬寺》詩:“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 唐 李白 《望廬山瀑布水》詩之二:“日照 香爐 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宋 劉弇 《宿長山寺》詩:“破暝紫煙生,寫谷清樾好。”

星宿海

地名。在 青海省 。古人以之為 黃河 的發源地。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漢河渠考》:“ 積石 之西五六百里即 星宿海 。”《宋史·河渠志一》:“我 世祖皇帝 命學士 蒲察篤實 西窮 河 源,始得其詳。今 西蕃 朵甘思 南鄙曰 星宿海 者,其源也。四山之間,有泉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元史·地理志六》:“ 河 源在 土番 朵甘思 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煥,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 火敦腦兒 。火敦,譯言星宿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發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數千里,湧出地上,匯為 星宿海 。”

乃在

猶乃才。僅僅。在,通“ 才 ”。《漢書·賈誼傳》:“ 長沙 迺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銀河

完整地環繞天球伸展的一條寬而發亮的不規則光帶,看起來像一條河,銀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見,它是由無數暗星(恆星)的光引起的

近遠

(1).指親近或疏遠的人。《漢書·公孫弘傳》:“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 弘 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膠西 ,皆 弘 力也。”

(2).近處和遠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颯秣建國》:“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 清 宋之繩 《梅花》詩:“漠漠凍雲連近遠,荒荒野月照清寒。”

(3).謂遠近的程度。 晉 木華 《海賦》:“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 李陵 問:‘火去此門近遠?’左右報言:‘火去此間一里。’” 宋 陳克 《謁金門》詞:“訊息不知郎近遠,一春長夢見。”

(4).偏義複詞。謂遠。 元 無名氏 《替殺妻》楔子:“不多近遠有個員外,待要結義小人做兄弟。” 元 無名氏 《千里獨行》楔子:“[ 張虎 云:] 張飛 言道, 曹丞相 軍馬,偌近遠來到這裡,人困馬乏,他要今晚夜間,領兵來偷營刼寨。”

何若

表示疑問,與“何如”同

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

戲論

(1).漫不經心的言論。 晉 左思 《蜀都賦》:“ 三蜀 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劇談戲論,扼腕抵掌。”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圖》詩:“戲論摛多韻,談虛遍九垓。”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七》:“逐句求義者見《傳》雲‘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必疑謂無所忿懥而後得其正。如此戲論, 朱子 亦既破之矣,以其顯為悖謬也。”

(2).佛教語。謂非理、無義的言論。《百喻經·父取兒耳璫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 唐 王維 《能禪師碑》:“談笑語言,曾無戲論。” 清 李贄 《觀音問·與澄然》:“今幸世尊開我愚頑,頓能發起一念無上菩提之心……慎莫草草作語言戲論,反成大罪過也!” 清 惲敬 《與報國寺沙門無垢書》:“大師勿笑 惲子居 傍葛藤樹為戲論也。”

詩詞推薦

對瀑放歌原文_對瀑放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