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命疏浚六塘下游詩以志事》
全文:
大河迤北窪,宿桃清沭海。
六塘為之經,其緯諸河在。
歲久或淤滯,暴漲屢致殆。
所以三度臨,民瘼曾未改。
是宜事鬟剔,地廣艱乘載。
諸臣命往勘,詳酌期無悔。
具圖如指掌,進止取有待。
展寬及去淤,增低補薄倍。
其鹽河滾壩,啟閉定準楷。
商利蓄固否,民利消毋乃。
仍責成監司,相機理莫怠。
集思廣忠益,所期民樂愷。
佇望起瘡痏,慰予此風采。
參考注釋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三度
三種尺寸。《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有三度,軸有三理。國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馬之輈,深有四尺,駑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國必須考慮的三個方面。《管子·五輔》:“所謂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時,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乾隆名句,命疏浚六塘下游詩以志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