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疏浚六塘下游詩以志事原文
大河迤北窪,宿桃清沭海。
六塘為之經,其緯諸河在。
歲久或淤滯,暴漲屢致殆。
所以三度臨,民瘼曾未改。
是宜事鬟剔,地廣艱乘載。
諸臣命往勘,詳酌期無悔。
具圖如指掌,進止取有待。
展寬及去淤,增低補薄倍。
其鹽河滾壩,啟閉定準楷。
商利蓄固否,民利消毋乃。
仍責成監司,相機理莫怠。
集思廣忠益,所期民樂愷。
佇望起瘡痏,慰予此風采。
詩詞問答
問:命疏浚六塘下游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命疏浚六塘下游詩以志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五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三
2. 遷
參考注釋
大河
(1) 特指黃河
大河下上,頓失滔滔。——毛 * 《沁園春·雪》
(2) 亦指較大的河流
淤滯
(1) 泥沙淤塞河道,水流不暢
淤滯的河流
(2) 身體上某處血液凝滯
暴漲
(1) 突然猛烈增高水位
河水暴漲
(2) 激增到不尋常的或空前的水平
物價暴漲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三度
三種尺寸。《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有三度,軸有三理。國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馬之輈,深有四尺,駑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國必須考慮的三個方面。《管子·五輔》:“所謂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時,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詳酌
審核採擇。 宋 王安石 《言尊號札子》:“伏維聖心,更賜詳酌。”《宋史·呂端傳》:“自今中書事必經 呂端 詳酌,乃得聞奏。”《元典章·兵部三·站戶餘糧當差》:“若蒙詳酌以站戶餘糧當差者,亦宜定與石數則例。”
指掌
(1).比喻事理淺顯易明或對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語出《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朱熹 集註:“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苟得其要,則八極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遠,有若同時。”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坐聽其談,滾滾無窮,上下數千載間,細大之事如指掌。”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舒梁阿三公遠見》:“嘗見 梁文莊 詩正 掌戶部時上疏稿,核計度支盈絀,如在指掌。”
(2).比喻事情容易辦。語出《禮記·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三國志·魏志·鍾會傳》:“ 蜀 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我伐之,如指掌耳。”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亦自負,視上第如指掌。”《遼史·太宗紀下》:“非 汴州 炎熱,水土難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
(3).手指和手掌。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文則琳琅墮於筆端,武則鉤鉻摧於指掌。” 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是猶闢滔天之源,激不測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也。”
(4).抵掌,擊掌。 漢 徐幹 《中論·譴交》:“然擲目指掌,高談大語。” 晉 道恆 《釋駁論》:“或指掌空談,坐食百姓。”《明史·奸臣傳·馬士英》:“ 大鋮 掀髯指掌,日談兵, 國安 甚喜。”
進止
(1) 進退;去留
(2) 進退舉止
進止敢自專。——《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有待
尚待;需要等待
這個問題有待解決
展寬
拓寬;加寬
展寬馬路
滾壩
築于田畔阻止水流的堤壩
啟閉
開和關
定準
(1) 確定的標準
(2) 一定肯定
他今天定準會來的
(3) 肯定的觀點、態度
他做事沒有定準
商利
經商的利潤。 宋 吳儆 《寄題淳安陳令君讀書林》詩:“能吏事深刻,商利謹毫釐。” 康有為 《大同書》庚部第八章:“凡能創新器者,給以寶星之榮名,如今之科第焉;賞以千萬之重金,如今之商利焉。”
民利
民眾的利益、財利。《書·盤庚中》:“視民利用遷。”《國語·楚語上》:“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老子》:“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毋乃
(1).莫非;豈非。《禮記·檀弓下》:“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漢書·董仲舒傳》:“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 清 袁枚 《新齊諧·百四十村》:“ 周叟 頗喜飲,今不來賣薪,又不來稱祝,毋乃病乎?”
(2).猶無奈。 宋 趙時庚 《金漳蘭譜·品蘭高下》:“雖有不韙之謂,毋乃地邇而氣殊,葉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 姜埰 《秋懷》詩:“君子守故轍,毋乃見者嗤。”
責成
指定某人或某機構辦成某件事
責成小組委員會提出報告
監司
(1).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 漢 以後的司隸校尉和督察州縣的刺史、轉動使、按察使、布政使等通稱為監司。《後漢書·左雄傳》:“監司項背相望,與同疾疢,見非不舉,聞惡不察。” 明 楊珽 《龍膏記·賜玦》:“他始拿守令,繼拿監司,我都不能禁他,如今該輪到我宰相了。” 清 李調元 《九月初六日過燕郊》詩:“我本治 河 監司官,聞言頓覺心難安。” 章炳麟 《訄書·禁菸草》:“菸葉之苦澤,下毒其壤,數年不能成菜茹,雖欲反而樹稼,其道無繇。殖者滋庶,食者滋眾,民利而翫之,監司恬而狎之。”
(2).監察。《後漢書·賈宗傳》:“ 宗 擢用其任職者,與邊吏參選,轉相監司,以擿發其姦。”
機理
(1).事物變化的道理。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材理》:“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聰者料興亡於遺音之絶響,明者覿機理於玄微之未形。”
(2).猶識鑒。《三國志·吳志·王蕃樓玄等傳論》:“ 賀邵 厲志高潔,機理清要。”
忠益
(1).盡忠報效的益處。 三國 蜀 諸葛亮 《與群下教》:“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一》:“夫古之綴衣虎賁皆選吉士,而後出入起居不陷於非幾,所以慎輔導,廣忠益也。”
(2).猶忠效。《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三年》:“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
所期
期望。《梁書·王錫傳》:“一日見二賢,實副所期。”《南史·蔡約傳》:“今用卿為近蕃上佐,想副我所期。”
民樂
民間的音樂
佇望
(1).久立而遠望。《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州郡飛輓,旋給京師,租庸使 孔謙 日於 上東門 外佇望其來,算而給之。” 宋 梅堯臣 《衛州通判趙中舍》詩:“況聞別乘至,佇望大河曲。”《紅樓夢》第一回:“老先生倚門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聞么?”
(2).等候,盼望。 明 李贄 《覆劉肖川》:“千萬一來,佇望!” 葉紫 《豐收》三:“大家都佇望著 何八爺 的好訊息。”
瘡痏
(1).瘡瘍;傷痕。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瘡痏不息。”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舊唐書·僖宗紀》:“豺狼貽朝市之憂,瘡痏及腹心之痛。”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洛中怪獸》:“ 西洛 市中忽有黑獸,髣髴如犬,或如驢,夜出晝隱。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卻排幾句俗語在前,便觸忤人。如好眉目,又著些瘡痏可惡。”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人有疥癬之疾則終日抑搔之,其瘡痏則日夜撫摩之。”
(2).指生瘡瘍。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小有蟆蚋、浮塵、蜘蛛、蛒蜂之類,皆能鑽嚙肌膚,使人瘡痏。”
(3).(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坑穽殊深,瘡痏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 張懷奇 《頤和園詞》:“下方瘡痏悽蒿目,鋭意還教興土木。”
(4).指災苦之民。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招輯逋逃,撫循瘡痏。” 唐 杜甫 《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喜王業再康,瘡痏蘇息。”
(5).禍害。《周書·文帝紀上》:“而舊將名臣,正人直士,橫生瘡痏,動掛網羅。”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 楊 與 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宋 蘇軾 《荔支嘆》詩:“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清 唐孫華 《虎丘即目》詩:“至今作瘡痏,流亡猶未復。”
(6).疵毀;貶抑。 唐 劉知幾 《史通·書事》:“ 班 馬 二史,鹹擅一家,而各自彈射,遞相瘡痏。”《舊唐書·陸贄傳》:“施一令則謗沮互起,用一人則瘡痏立成。”
風采
美好的儀表舉止;神采
風采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