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禪要法原文
天王如來現於世,文殊思往問法義。
便遭貶向鐵圍山,須臾復攝文殊至。
文殊拜起依位住,問我此謫坐何過。
佛言汝自墮艱難,故起現行為不可。
佛邊女子名離意,端然入定方七歲。
又問何以不逐之,佛言此女久無意。
女以無意逐獲免,十方來眾何不遣。
如來自在神足禪,有意測之近成遠。
詩詞問答
問:讀禪要法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讀禪要法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庫本作是
參考注釋
天王
(1) 天子
(2) 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自封天王
(3) 某些威力很大的天神
如來
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 召請。”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文殊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的左脅侍,與司“理”的 普賢菩薩 相對。 中國 傳其說法道場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晉 殷晉安 《文殊象贊》:“ 文殊 淵睿,式昭厥聲。”《四遊記·唐三藏被難得救》:“願佛慈悲,早見 文殊 金身,賜我真經,留傳東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相傳山上徧地皆黃金, 觀音 、 文殊 猶生。”
問法
(1).依據法律。 唐 韓愈 《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其罪 * ,不發聲色,問法何如,不自為輕重,故無敢犯者。”
(2).問佛法。 唐 杜甫 《謁真諦寺禪師》詩:“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
鐵圍山
(1).佛教語。佛教認為 南贍部洲 等四大部洲之外,有 鐵圍山 ,周匝如輪,故名。 前蜀 貫休 《還舉人歌行卷》詩:“厚於 鐵圍山 上鐵,薄於 雙成 仙體纈。”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司馬遷班固言出崑崙》:“佛書説有四天下……此四天下之外,乃有 大鐵圍山 、 小鐵圍山 圍焉,是謂一世界。”參閱《法苑珠林》卷四。
(2).地名。又稱 鐵城 。故城在今 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南 玉林市 南。《元一統志·湖廣·鬱林州山川》:“ 鐵圍山 在 興業縣 南五里…… 蔡絛 以坐父 京 累,貶 白州 ,嘗游息於此,作《鐵圍山叢談》。”
須臾
(1) 片刻
須臾不可離
(2) 一會兒
須臾,蛇不見了。——《三國演義》
拜起
跪拜起立。古時多為祭拜或行禮的一種儀態,常多次重複。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豈有身帶三綬,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叛者乎……行步拜起,何以為容?” 漢 應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知恤下人,躬自暴露,拜起靈壇,勤亦至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 翁照 ﹞平生有謙癖,拜起紆遲。”
艱難
艱苦困難
歷艱難險巇。——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長而艱難的行軍
起現
出現。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 實初 曰:‘此處起現神燈神火,不久又將漲出沙田矣。’” 清 柯悟遲 《漏網喁魚集》:“中秋後,西北方黃昏時又起現一星,其芒似小,其光向北漸沉,不知主何吉凶?”
行為
行偽。謂舉止行動;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女子
(1) 女人,女性的人
女子種花烹調,男子打獵釣魚
(2) 女人,女流
(3) 女孩子
小女子毋多談。——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女子先有誓。——《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離意
猶離心。《管子·禁藏》:“五曰:深察其謀,謹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內不信,使有離意。”
端然
(1) 形容端正,不歪斜
(2) 穩固的樣子
魏兵端然不動。——《三國演義》
入定
佛教徒的一種修行方法,閉眼靜坐,控制思想,不起雜念
老僧入定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無意
(1) 沒有做某件事的願望
對此無意深究
(2) 不是有意的
無意中說出了心裡話
獲免
(1).得以避免(不利、不幸之事等)。《後漢書·宋弘傳》:“ 赤眉 入 長安 ,遣使徵 弘 ……﹝ 弘 ﹞自投於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獲免。”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二》:“ 項羽 將因會 高祖 ,危 高祖 …… 項伯 終護 高祖 ,以獲免。”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饒德操 ﹞嘗醉赴 汴水 ,適遇客舟,救之獲免。” 梁啓超 《新民說發端》:“不自攝生,而怨風雪暴暵波濤瘴癘之無情,非直彼不任受,而我亦豈以善怨而獲免耶!”
(2).得到赦免。 宋 歐陽修 《縱囚論》:“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
方來
(1).將來。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 王孫聖 ﹞博學彊識,通於方來之事,可占大王夢。”《後漢書·皇后紀序》:“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來,豈不休哉!” 宋 文天祥 《酹江月·又驛中言別友人》詞:“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2).近來。 唐 韋應物 《城中臥疾知閻薛二子從邑令飲因以贈之》詩:“車馬日蕭蕭,故不枉我廬;方來從令飲,臥病獨如何。”
何不
為什麼不——用反問語氣,表示應該或可以
你何不大膽試一試
自在
(1) 自由;無拘束
自在嬌鶯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無家身自在,時得到蓮宮。——唐· 李鹹用《游寺》
(2) 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他心中好不自在
(3) 心離煩惱的系縛,通達無礙
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來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晉 法顯 《佛國記》:“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見佛?即以神足,化作轉輪聖王,最前禮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釋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緣得現神足:一斷疑網,二破邪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參見“ 六通 ”。
(2).猶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一·竺道潛》:“凡此諸人,皆 潛 之神足。”
(3).神靈般的腳步。形容行走快速。 漢 應瑒 《馳射賦》:“驊騮激騁;神足奔越。終節三驅,矢不虛發。”
有意
(1) 故意
有意舉行一次化裝舞會
(2) 有心思
有意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