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胡銓的《夏旱至秋田家種蕎麥以補歲事》
全文:
千里還經赤地連,老農作苦也堪憐。
來牟不復歌豐歲,蕎麥猶能救歉年。
山色淺深秋潑黛,田毛上下曉披綿。
天公莫遣霜如雪,赤子嗷嗷要解懸。
參考注釋
公莫
舞曲名。 宋 王灼 《碧雞漫志》:“至 唐 武后 時,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萱》、《子夜》、《團扇》、《懊憹》、《石城》、《莫愁》、《揚叛兒》,《烏夜啼》、《玉樹後庭花》等,止六十三曲。”參見“ 公莫舞 ”。
赤子
(1) 剛生的嬰兒
(2) 人民
嗷嗷
亦作“嗸嗸”。1.哀鳴聲;哀號聲。《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陸德明 釋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註:“嗸,同嗷。嗷嗷,雁哀鳴聲。”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 宋 歐陽修 《綠竹堂獨飲》詩:“殘花不共一日看,東風送哭聲嗷嗷。” 清 趙翼 《二麥將收連旬大雨感賦》詩:“米價經年節節高,茅簷待哺正嗷嗷。”《當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頭擱在兒子肩頭,突然嗷嗷大哭起來。”
(2).叫呼聲;叫喊聲。《楚辭·九嘆·惜賢》:“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王逸 註:“嗷嗷,呼聲也。” 管樺 《小英雄雨來》:“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吼叫:‘槍斃的有!槍斃的有!’”
(3).眾口愁怨聲。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資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嗷嗷”。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頌聲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資治通鑑·晉穆帝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 胡三省 註:“嗷嗷,眾口愁聲。”
(4).形容眾聲喧雜。《漢書·劉向傳》:“無罪無辜,讒口嗸嗸。” 顏師古 註:“嗸嗸,眾聲也。”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梁啓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夫惟萬目睽睽以具瞻政府,萬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後政府之職庶克舉矣。”
解懸
解救苦難。 唐 元稹 《和樂天贈樊著作》:“解懸不澤手,拯溺無折旋。” 清 鈕琇 《觚賸·惠士陳言》:“倐矣歲將改籥,持弩猶是藏機;胡然期已及瓜,解懸不辭袖手。” 李少石 《無題》詩:“莫訝頭顱輕一擲,解懸拯溺是吾徒。”參見“ 解民倒懸 ”。
胡銓名句,夏旱至秋田家種蕎麥以補歲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