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前題(填倉日)又作》
全文:
春雪既沾足,宜晴鬯萬匯。
和風不鳴條,澤潤遍大地。
此日稱填倉,俗例有深意。
於耜舉趾時,預籌一年計。
九州足倉箱,萬民無一事。
生息滋以繁,日給尚虞匱。
豈易得餘三,虛置倉中積。
益凜祈年心,庶可徐言治。
參考注釋
舉趾
(1).舉足;抬腳。《詩·豳風·七月》:“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 朱熹 集傳:“舉趾,舉足而耕也。” 漢 劉向 《列女傳·齊桓衛姬》:“今妾望君舉趾高、色厲、音揚,意在 衛 也。” 明 方孝孺 《上巳約友登南樓》詩:“曷不一舉趾,縱望淵與岑。”
(2).指舉動。 晉 葛洪 《抱朴子·塞難》:“舉趾為世人之所則,動脣為天下之所傳。”
預籌
預先謀劃。 孫中山 《中國前途問題--在民報紀*元節演說詞》:“與其將來弄到無可如何,才去想大破壞,不如今日預籌個防止的法子。” 鄭振鐸 《埃娥》四:“‘這孩子,今天怎么不在門邊等爸?’預籌的打鬧的計畫為之粉碎。”
乾隆名句,前題(填倉日)又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