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藉名言奚底止,笑予結習未忘詩

乾隆題玉瀾堂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玉瀾堂》

全文:
今年通閏立春遲,解凍東風尚勒之。
已是偷閒節後至,仍看凝沼目前披。
那須瀾影饒清泚,且喜玉光弗動移。
假藉名言奚底止,笑予結習未忘詩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假藉

亦作“ 假耤 ”。憑藉;藉助。《墨子·尚賢中》:“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將豈能親其上哉?” 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云:“古無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北史·隋蔡景王整傳》:“世間貧家兄弟多相愛,由相假藉;達官兄弟多相憎,爭名利故也。” 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詩:“幸遇芳菲日,猶當強健時,萬金何假藉,一盞莫推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漢書·朱博傳贊》曰:‘又見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權。’ 顏師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又《漢書音義》曰:‘…… 晉灼 曰:若作借字,則無煩雲以物借人之借,為作耤字,所以有音。’此論極當。”按,今本《漢書》作“借”。

名言

1.稱說;描述。 2.著名的言論或話語。

底止

(1).終止。《詩·小雅·祈父》:“胡轉予於恤,靡所底止?”《左傳·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一本作“ 厎 ”。 清 黃爵滋 《敬陳六事疏》:“若不如此嚴禁,臣恐此患竟無底止矣。”

(2).指休止的地方;住所。 明 高攀龍 《書僧卷》:“其徒之道經於此者,獲有底止,無飢渴之虞。”

結習

(1).佛教稱煩惱。《維摩經·觀眾生品》:“時 維摩詰 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説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孤策獨騖,莫知所限;結習紛綸,一隨理悟。” 宋 蘇軾 《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一:“結習已空從著袂,不須天女問云何。” 清 龔自珍 《觀心》詩:“結習真難盡,觀心屏見聞。”

(2).多指積久難除之習慣。《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詩文嗜好,結習已深,倘得問字學書,當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讀者》二六:“致她來信說我‘詩人結習未除,幻想太高’。”

乾隆名句,題玉瀾堂名句

詩詞推薦

假藉名言奚底止,笑予結習未忘詩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