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楊鵬翼的《穎亭》
全文:
懸厓高築此亭孤,落日登臨酒十壺。
雲破九山開疊嶂,天低三楚入平蕪。
斷碑黃絹空塵跡,遠水白鷗如晝圖。
對此風煙巳蕭灑,扁舟何必到西湖。
參考注釋
九山
(1).九州的大山。《書·禹貢》:“九山刊旅。” 孔 傳:“九州名山與槎木通道而旅祭矣。”《國語·周語下》:“封崇九山。” 韋昭 註:“凡此諸言九者,皆謂九州之中山川藪澤。”《史記·五帝本紀》:“唯 禹 之功為大,披九山。”
(2).九座山。《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山? 會稽 、 太山 、 王屋 、 首山 、 太華 、 歧山 、 太行 、 羊腸 、 孟門 。” 金 元好問 《穎亭留別》詩:“七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鬱崢嶸,了不受陵跨。” 施國祈 箋註:“九山,案 轘轅 、 潁谷 、 告成 、 少室 、 大箕 、 大陘 、 大熊 、 大茂 、 具茨 是也。”
(3).指 九嶷山 。 唐 李賀 《湘妃》詩:“蠻娘吟弄滿寒空, 九山 靜緑淚花紅。” 唐 陳羽 《湘妃怨》詩:“ 九山 沉白日,二女泣滄洲。”
疊嶂
亦作“ 疊障 ”。亦作“迭嶂”。重迭的山峰。 南朝 梁武帝 《直石頭》詩:“夕池出濠渚,朝雲生疊嶂。” 隋 薛道衡 《豫章行》:“前瞻疊障千重阻,卻帶驚湍萬里流。” 唐 孟浩然 《經七里灘》詩:“疊障數百里,沿洄非一趣。” 明 張居正 《馬上見西山》詩:“迭嶂環都邑,浮光接露臺。” 李瑛 《送》詩:“狐皮帽子襯一張英俊的臉,犴皮靴子要踏平那迭嶂重巒。”
曡嶂:重迭的山峰。 宋 陸游 《還家》詩:“曡嶂出雲明客眼,澄江漲雨濯京塵。”《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到得山下,連峰曡嶂,壁立千仞。”
三楚
(1). 戰國 楚 地疆域廣闊, 秦 漢 時分為 西楚 、 東楚 、 南楚 ,合稱 三楚 。《史記·貨殖列傳》以 淮北 、 沛 、 陳 、 汝南 、 南郡 為 西楚 ; 彭城 以東, 東海 、 吳 、 廣陵 為 東楚 ; 衡山 、 九江 、 江南 、 豫章 、 長沙 為 南楚 。《漢書·高帝紀上》“ 羽 自立為 西楚 霸王 ”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音義》,以 江陵 (即 南郡 )為 南楚 , 吳 為 東楚 , 彭城 為 西楚 。二說不同。後人詩文中多以泛指 長江 中游以南,今 湖南 湖北 一帶地區。 唐 李商隱 《過鄭廣文舊居》詩:“ 宋玉 平生恨有餘,遠循 三楚 吊 三閭 。”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 劉郎 豪氣今何在,應是 九疑 三楚 。” 孫中山 《挽劉道一》詩:“半壁東南 三楚 雄, 劉郎 死去霸圖空。”按, 劉道一 , 湖南 湘潭 人。
(2). 五代 時, 馬殷 據 長沙 , 周行逢 據 武陵 , 高季興 據 江陵 ,都在古 楚 地,亦稱 三楚 。見 宋 周羽翀 《三楚新錄》。
平蕪
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鄉賦》:“窮陰匝海,平蕪帶天。” 唐 李山甫 《劉員外寄移菊》詩:“秋來緣樹復緣牆,怕共平蕪一例荒。” 明 許承欽 《過李家口》詩:“棗香來野徑,麥秀滿平蕪。” 清 龔自珍 《最錄中論》:“平蕪生之,灌木叢之,剔而薙之,乃覿瑤草。” 郭沫若 《蜀道奇》詩:“海水傾泄出平蕪,土壤膏腴成天府。”
楊鵬翼名句,穎亭名句
名句推薦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佚名《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