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卜言啟程瓣香致敬》
全文:
豳沛陪京地,肇茲王業興。
二陵欽陟降,萬代謹繩承。
於鑠帝居壯,允宜神御憑。
宗枝綿玉牒,實錄燦金繩。
齎送垂儀典,瞻依矢惕兢。
皇圖開奕葉,家法示孫曾。
參考注釋
宗枝
同“ 宗支 ”。《陳書·高祖紀下》:“嫡嗣廢黜,宗枝僭詐,天地盪覆,紀綱泯絶。” 唐 杜甫 《奉贈李八丈曛判官》詩:“我 丈 特英特,宗枝 神堯 後。”《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僕經事兩朝,受恩三代,位叨將相,籍係宗枝,賜鈇鉞以專征,徵苞茅而問罪。” 宋 張先 《感皇恩·安車少師訪閱道大資同游湖山》詞:“廊廟當時共代工, 睢陵 千里遠,約過從。欲知賓主與誰同。宗枝內,黃閣舊,有三公。” 元 鍾嗣成 《醉太平》曲:“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 劉九兒 宗枝。”蒲劇《薛剛反朝》第七場:“忠良遭殘,宗枝盡喪, 唐 室江山俱被你奸賊所掌。”
玉牒
(1).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史記·孝武本紀》:“封 泰山 下東方,如郊祠 泰一 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郊禪》:“ 開元 十三年, 玄宗 既封禪,問 賀知章 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 知章 對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祈福不勞藏玉牒,禮天須至用金泥。”
(2).記載帝王譜系、歷數及政令因革之書。至 宋 代,每十年一修。《新唐書·百官志三》:“﹝ 宗正寺 ﹞知圖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玉牒修書,始於 大中 祥符 ,至於 政 宣 而極備……編年以紀帝系,而戴其歷數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為《玉牒》。” 明 何景明 《寄樊國賓》詩:“業紹青緗舊,名沾玉牒香。” 愛新覺羅·溥儀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據一九三七年修訂的‘玉牒’和妹妹弟弟們提供的材料,做過一個統計。”
(3).泛指典冊、史籍。《文選·左思<吳都賦>》:“鳥策篆素,玉牒石記。” 張銑 註:“玉牒、石記,皆典策類也。”《文選·張協<七命>》:“生必耀華名於玉牒,沒則勒洪伐於金冊。” 李周翰 註:“玉牒、金冊,並國史也。”
(4).指佛道之書。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玉牒記》云:‘天下悠悠,皆可長生也;患於猶豫,故不成耳。’” 隋 煬帝 《寶台經藏願文》:“前佛後佛,諒同金口;即教當教,寧殊玉牒。”《雲笈七籤》卷七:“三元布經皆刻金丹之書,盛以自然雲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謂之玉牒金書。”
(5).神仙名籍。 唐 韋應物 《萼綠華歌》:“有一人兮升紫霞,書名玉牒兮 萼緑華 。”
實錄
(1) 符合實際的記載
這本日記是他晚年生活的實錄
(2) 正式錄音、錄像
金繩
(1).黃金或其他金屬制的繩索。(1)用以編連策書。《後漢書·方術傳序》:“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齊書·高帝紀上》:“披金繩而握天鏡,開玉匣而總地維。” 唐 楊炯 《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繩。”《舊唐書·禮儀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為之。”(2)用於一般拴束。 唐 韓愈 《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2).佛經謂 離垢國 用以分別界限的金制繩索。 唐 李白 《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華經》:“國名 離垢 ,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證果》:“看金繩寶筏相招,何須慮永劫沉身不可撈。”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嵐光浮翠黛,塔勢界金繩。”
(3).借指地平線。 唐 劉長卿 《龍門八詠·退公龕》:“閒雲隨錫杖,落日低金繩。” 康有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觀燈》詩:“空濛海月上金繩,又看秋宵 香港 燈。”
乾隆名句,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卜言啟程瓣香致敬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