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卜言啟程瓣香致敬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豳沛陪京地,肇茲王業興。

二陵欽陟降,萬代謹繩承。

於鑠帝居壯,允宜神御憑。

宗枝綿玉牒,實錄燦金繩。

齎送垂儀典,瞻依矢惕兢。

皇圖開奕葉,家法示孫曾。

詩詞問答

問:《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卜言啟程瓣香致敬》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一

參考注釋

陪京

(1).背向 洛陽 。陪,通“ 倍 ”。《文選·張衡<南都賦>》:“陪京之南,居 漢 之陽。” 李善 註:“京謂 洛陽 也。” 晉 潘岳 《閒居賦》:“陪京泝 伊 ,面郊後市。”《晉書·潘岳傳》作“背京”。

(2).即陪都。 宋 梅堯臣 《依韻和王中丞憶評州西湖》:“拍岸千尋水,陪京第一州,艷光落日改,明月與人留。” 宋 文天祥 《建康》詩:“山勢猶盤礴,江流已變更。 金陵 古會府,南渡舊陪京。”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五部》:“ 章皇帝 初定 北京 , 盛京 設昂邦章京一員,及駐防官員兵丁若干,以為陪京保障,時未遑設文吏。”參見“ 陪都 ”。

王業

帝王之事業。謂統一天下,建立王朝。《荀子·王霸》:“ 舜 禹 還至,王業還起。” 漢 桓寬 《鹽鐵論·復古》:“﹝ 文王 ﹞破 商 擒 紂 ,遂成王業。” 宋 葉適 《經總制錢二》:“一舉而天下定,王業之所由始也。” 明 張煌言 《答趙安撫書》:“暴 隋 既成王業,亦遂失於再傳。”

二陵

即二 崤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晉 人御師必於 殽 , 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後皋 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 之所辟風雨也。” 楊伯峻 註:“二陵者, 東崤山 與 西崤山 也。” 唐 劉長卿 《送王端公入奏上都》詩:“途經百戰後,客過二陵稀。”

陟降

(1).升降,上下。《詩·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傳:“蓋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馬瑞辰 通釋:“《集傳》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詩曰:‘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詩曰:‘念茲皇祖,陟降庭止。’《訪落》詩曰:‘紹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隨天神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後因以為祖宗神靈暗中保佑之義。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迎神》:“陟降左右,誠達幽圓。” 宋 陳亮 《重華宮正謝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壽;陟降在帝,孰知 文後 之聲!” 清 唐孫華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靈游。”

(2).猶往來。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鄭序》:“今則囊如懸罄,傭室寓食。方將適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棧道。”《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天聖五年》:“大禮史 王曾 言:‘皇帝執玉被袞,酌獻七室,而每室奏樂章,恐陟降為勞,請節宮架之奏。’” 王國維 《觀堂集林·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古又有陟降一語,古人言陟降猶今人言往來,不必兼陟與降二義。”

(3).謂中晷影的長短變化。《新唐書·歷志三上》:“中晷長短,謂之陟降。景長則夜短,景短則夜長。積其陟降,謂之訊息。”

於鑠

嘆詞。表讚美。《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陸德明 釋文:“於音烏。”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於鑠賢聖,總統邦域。”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於鑠吾弟,有操有概。” 宋 王禹偁 《平陽公主贊》:“於鑠高祖,篤生貴主。內持柔順,外奮英武。”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於鑠豪傑,鼓鑄全軍。”

帝居

天帝、天子所居之處。亦指京都。《文選·揚雄<甘泉賦>》:“配帝居之 懸圃 兮,象 泰壹 之威神。” 張銑 註:“ 懸圃 在 崑崙山 上,天帝所居處也。”《文選·張衡<西京賦>》:“重門襲故,姦宄是防,仰福帝居,陽曜陰藏。” 薛綜 註:“帝居,謂 太微宮 ,五帝所居。” 南朝 陳後主 《入隋侍宴應詔》詩:“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允宜

合宜。 漢 蔡邕 《光武濟陽宮碑》:“歷數在帝,踐祚允宜。”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官誥榮封》:“鶴鳴子和,好爵自縻,琴調瑟奏,家室允宜。”

神御

(1).對帝王出行的美稱。《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神御出瑤軫,天儀降藻舟。” 呂向 註:“神,天,皆謂帝也。御,幸也。” 南朝 梁 江淹 《為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吉蠲為慶,神御方休。”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五:“神御既往,仙遊斯藐。”

(2).先朝帝王的肖像。御,謂御容。《宋史·禮志九》:“國家道觀佛寺,並建別殿,奉安神御。”《宣和遺事》後集:“ 高宗 離 建康 ,幸 浙西 ,詔改 杭州 為 臨安府 ,先令奉太廟 藝祖 以下九廟神御如 臨安 。”《續資治通鑑·宋哲宗元符二年》:“癸亥,奉遷 真宗 神御於 萬壽觀 延聖殿 。”

宗枝

同“ 宗支 ”。《陳書·高祖紀下》:“嫡嗣廢黜,宗枝僭詐,天地盪覆,紀綱泯絶。” 唐 杜甫 《奉贈李八丈曛判官》詩:“我 丈 特英特,宗枝 神堯 後。”《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僕經事兩朝,受恩三代,位叨將相,籍係宗枝,賜鈇鉞以專征,徵苞茅而問罪。” 宋 張先 《感皇恩·安車少師訪閱道大資同游湖山》詞:“廊廟當時共代工, 睢陵 千里遠,約過從。欲知賓主與誰同。宗枝內,黃閣舊,有三公。” 元 鍾嗣成 《醉太平》曲:“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 劉九兒 宗枝。”蒲劇《薛剛反朝》第七場:“忠良遭殘,宗枝盡喪, 唐 室江山俱被你奸賊所掌。”

玉牒

(1).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史記·孝武本紀》:“封 泰山 下東方,如郊祠 泰一 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郊禪》:“ 開元 十三年, 玄宗 既封禪,問 賀知章 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 知章 對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祈福不勞藏玉牒,禮天須至用金泥。”

(2).記載帝王譜系、歷數及政令因革之書。至 宋 代,每十年一修。《新唐書·百官志三》:“﹝ 宗正寺 ﹞知圖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玉牒修書,始於 大中 祥符 ,至於 政 宣 而極備……編年以紀帝系,而戴其歷數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為《玉牒》。” 明 何景明 《寄樊國賓》詩:“業紹青緗舊,名沾玉牒香。” 愛新覺羅·溥儀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據一九三七年修訂的‘玉牒’和妹妹弟弟們提供的材料,做過一個統計。”

(3).泛指典冊、史籍。《文選·左思<吳都賦>》:“鳥策篆素,玉牒石記。” 張銑 註:“玉牒、石記,皆典策類也。”《文選·張協<七命>》:“生必耀華名於玉牒,沒則勒洪伐於金冊。” 李周翰 註:“玉牒、金冊,並國史也。”

(4).指佛道之書。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玉牒記》云:‘天下悠悠,皆可長生也;患於猶豫,故不成耳。’” 隋 煬帝 《寶台經藏願文》:“前佛後佛,諒同金口;即教當教,寧殊玉牒。”《雲笈七籤》卷七:“三元布經皆刻金丹之書,盛以自然雲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謂之玉牒金書。”

(5).神仙名籍。 唐 韋應物 《萼綠華歌》:“有一人兮升紫霞,書名玉牒兮 萼緑華 。”

實錄

(1) 符合實際的記載

這本日記是他晚年生活的實錄

(2) 正式錄音、錄像

金繩

(1).黃金或其他金屬制的繩索。(1)用以編連策書。《後漢書·方術傳序》:“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齊書·高帝紀上》:“披金繩而握天鏡,開玉匣而總地維。” 唐 楊炯 《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繩。”《舊唐書·禮儀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為之。”(2)用於一般拴束。 唐 韓愈 《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2).佛經謂 離垢國 用以分別界限的金制繩索。 唐 李白 《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華經》:“國名 離垢 ,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證果》:“看金繩寶筏相招,何須慮永劫沉身不可撈。”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嵐光浮翠黛,塔勢界金繩。”

(3).借指地平線。 唐 劉長卿 《龍門八詠·退公龕》:“閒雲隨錫杖,落日低金繩。” 康有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觀燈》詩:“空濛海月上金繩,又看秋宵 香港 燈。”

齎送

亦作“賷送”。 1.贈送。《商君書·墾令》:“農逸則良田不荒,商勞則去來賫送之禮,無通於百縣。”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賷送。”《說唐》第十一回:“並指出今奉 唐節度 差遣賷送禮物,趕正月十五日,到 長安 楊越公 府中賀壽。”

(2).持送。《水滸傳》第一一二回:“次日,中軍 從 耿 二參謀賫送賞賜到 丹徒縣 , 宋江 祗受,給賜眾將。” 蔡東藩 《兩晉通俗演義》第 * 回:“即遣從事中郎 韓博 ,賷送盟文,直達 江 南,約為聲援。”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題紙發出,率同提調監試兩道暨任差官吏、文武員弁約百餘人,賫送此項題紙到至公堂。” 曹亞伯 《武昌起義·諭湖北各府州縣政務及自治公所電》:“準該自治公所具稟詳敘情由,速同偽印賷送來轅。”

齎送:1.持送;遣送。《漢書·匈奴傳上》:“而 漢 俗屯戍從軍當發者,其親豈不自奪溫厚肥美,齎送飲食行者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屍變》:“宰與之牒,齎送以歸。”

(2).殉葬品。《莊子·列禦寇》:“ 莊子 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

儀典

禮法;儀式。《宋書·蔡廓傳》:“時中書令 傅亮 任寄隆重,學冠當時,朝廷儀典,皆取定於 亮 ,每咨 廓 然後施行。”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是時 淵聖皇帝 猶未入儲宮也,初以皇長子而行冠。於是天子御 文德殿 ,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禮畢當命字,儀典甚盛。” 元 施惠 《幽閨記·罔害皤良》:“主司儀典,出納綸音。”

瞻依

(1).瞻仰依恃。表示對尊長的敬意。語出《詩·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鄭玄 箋:“此言人無不瞻仰其父取法則者,無不依恃其母以長大者。” 宋 王安石 《祭歐陽文忠公文》:“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嚮慕而瞻依。” 明 張煌言 《上監國啟》:“臣不勝惶悚瞻依之至!” 清 孫枝蔚 《贈滕縣任明府淑源》詩:“上官齊勸慰,父老最瞻依。”

(2).借指父母。 王闓運 《王祭酒母鮑太夫人誄》:“少依慈訓,壯失瞻依。”

(3).敬仰依戀。 宋 蘇軾 《天章閣權奉安神宗皇帝御容祝文》:“將往宅於靈宮,永懷攀慕;願少安於祕殿,無盡瞻依。”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一:“湖畔徘徊,山風吹面,情景竟是瞻依而不是賞玩。”

(4).形容聳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七》:“其下深壑中,始見居廬環倚,似有樓閣瞻依之狀,不辨其為公館、為廟宇也。”

惕兢

猶惕慄。 前蜀 杜光庭 《敕醮諸名山大川詞》:“邇者軍國事繁,干戈歲用,未遑周普,常抱惕兢。”

皇圖

(1).指 河 圖。《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 呂延濟 註:“皇圖,謂 河 圖也。”

(2).封建王朝的版圖。亦指封建王朝。 唐 李賀 《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詩:“皇圖跨四海,百姓拖長紳。”《舊唐書·哀帝紀論》:“宇縣瓜分,皇圖瓦解。” 宋 岳飛 《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逆 豫 逋誅,尚穴中土;陵寢乏祀,皇圖偏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兵部侍郎 阮 一本,為捕滅社黨,廓清皇圖事。”

(3).指皇位。《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三》:“朕今纘皇圖,恭修帝道。”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朕乃 大唐 天寳皇帝 是也。起自潛邸,入纘皇圖。”

奕葉

累世,代代。 漢 蔡邕 《琅邪王傅蔡郎碑》:“奕葉載德,常歷宮尹,以建於茲。”《隋書·禮儀志七》:“ 宣尼 製法,雲行 夏 之時,乘 殷 之輅。奕葉共遵,理無可革。” 明 宋濂 《元徵士周君墓志銘》:“君自以奕葉為儒,繼承不易,孳孳問學。” 清 劉大櫆 《<張訥堂詩集>序》:“見其父子祖孫奕葉相承如此,孰不神往而慕艷之。”

家法

(1) 家長統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聖賢家法。——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家長責打家人或孩子的用具

孫曾

孫子和曾孫,泛指後代。 宋 陸游 《湖村》詩:“老人不用夸頑健,時看孫曾浴畫盆。”

詩詞推薦

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卜言啟程瓣香致敬原文_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卜言啟程瓣香致敬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