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呂天策的《詠洗心堂得鳥鳴山更幽·其三》
全文:
攜手日不足,暫聧心已慳。
況復共理策,相從山水間。
晴江照遠岫,曉鏡堆煙鬟。
玄蛟忽洶湧,大浪堆銀山。
吾郎氣吞納,為之發衝冠。
詩材入意底,妙斲寄毫端。
我衰如病驥,蹩躠那容攀。
且乞置是事,不語循刀鐶。
參考注釋
詩材
(1).詩的素材。 宋 陸游 《冬夜吟》:“造物有意娛詩人,供與詩材次第新。” 清 厲鶚 《<綠杉野屋集>序》:“詩材富,而意以為匠,神以為斤,則大篇短章,均擅其勝。”
(2).詩才。 元 吳萊 《題<永嘉唐氏清節處士卷>》詩:“晴窓撫卷盡達者,禿筆落紙誰詩材。”
入意
中意;滿意。 唐 姚岩傑 《報顏標》詩:“眼前俗物關情少,醉後青山入意多。”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娶婦》:“或不入意,即留一兩端綵段,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
妙斲
精妙的刀斧工。泛指功力精深的技能。 宋 蘇軾 《次韻李端叔謝送牛戩鴛鴦竹石圖》:“時來未可知,妙斲待 輪扁 。” 宋 陳造 《寄二孫》詩:“良匠有妙斲,惰農無厚收。”
毫端
(1).細毛的末端。比喻極細微。《後漢書·南匈奴傳》:“嗚呼!千里之差,興自毫端。”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詞:“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2).猶言筆底;筆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序》:“其轉註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贈李士雲》詩:“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邁陂塘·題陸旉亭小照》詞:“是誰將玉山瓊樹,毫端圖畫偏似。”
呂天策名句,詠洗心堂得鳥鳴山更幽·其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