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由來教化先,北京建五百餘年

乾隆上丁釋奠後臨新建辟雍講學得近體四首·其一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上丁釋奠後臨新建辟雍講學得近體四首·其一》

全文:
國學由來教化先,北京建五百餘年
空傳中統廟修矣,獨惜辟雍典闕然。
酌古準今圖以創,穿池引井璧成圓。
崇儒重道心雖亹,懼亦在茲記語宣。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國學

(1).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贊》:“ 高祖 受命,議創國學。” 唐 韓愈 《竇公墓志銘》:“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莊劚松》:“ 吉州 莊壽年 ,號 斸松 。 乾隆 初年,貢入國學。”參見“ 國子監 ”。

(2).指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魯迅 《花邊文學·考場三醜》:“於是使文人學士大嘆國學之衰落。” 胡適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我們深信國學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的過去。”參見“ 國故 ”。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化先

四時變化之始。指初春。《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開冬眷徂物,殘悴盈化先。” 呂延濟 註:“開冬,十月也。此時徂落之物雖復殘悴,而盈於始春初化之先,言足觀也。”

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註:“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祥地, 文帝 又生於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途莫從。”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於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魏<鄭道忠墓誌>》:“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祥於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駐蹕於此。《宋史·仁宗紀三》:“﹝ 慶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於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天 ,復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後,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後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五百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箠。” 李賢 註:“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乾隆名句,上丁釋奠後臨新建辟雍講學得近體四首·其一名句

詩詞推薦

國學由來教化先,北京建五百餘年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