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學古堂口號》
全文:
學古由來貴學心,典謨終始曰維欽。
設無準酌泥陳跡,封建井田豈合今。
參考注釋
無準
(1).沒定準,不一定。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遠人》套曲:“今生此身,恩情兩分,暗想來生無準。”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遠人》套曲:“佳期只索夢兒頻,誰知夢見猶無準。”
(2).不準確。《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何期他殺機太深,虧損陰隲,以致短折,非某推算無準也。”
沒有準則或依據。 晉 郗超 《奉法要》:“夫罪福之於逆順,固必應而無差者也。苟昧斯道,則邪正無位,寄心無準矣。”《魏書·隱士傳·李謐》:“﹝ 謐 ﹞著《明堂制度論》曰:‘……是非無準,得失相半,故歷代紛紜,靡所取正。’”《新五代史·司天考一》:“自古諸歷,分段失實,隆降無準。”
陳跡
過去的事跡;舊跡;過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陳跡
封建
(1) 一種分封的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建國。歐洲中世紀也曾實行類似的制度
(2) 指封建主義社會形態
(3) 喻思想保守、泥古,不開放
這個人很封建
井田
(1).相傳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治私事。從 春秋 時起,井田制日趨崩潰,逐漸被封建生產關係所取代。《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范寧 註:“出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餘二十畝,家各二畝半,為廬舍。”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嚴復 《論中國教化之退》:“ 秦 併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為阡陌。”參閱《周禮·考工記·匠人》、《孟子·滕文公上》。
(2).泛指田地。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
(3).在採礦工程中,一個礦田可分為屬各個井(坑)開採的若干部分,每個部分稱為一個“井田”。
乾隆名句,學古堂口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