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山中原文

山中朝暮寒,卓午更暄暖。

向陽草已青,背陰雪猶滿。

一水度幾番,激湍率清淺。

谷口乃曠夷,嶺源尚𡾰嵼。

山村凡數家,刀耕辟町疃。

瓜壺堆木盤,持以迓華䍐。

欣茲太古風,如閱橫披卷。

詩詞問答

問:山中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山中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五

參考注釋

中朝

(1).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昭王 臨朝嘆息, 應侯 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漢書·劉輔傳》:“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  劉長卿 《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廷官員。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  宋 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 北宋 為“中朝”。 南北朝 時,亦稱 南朝 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 延年裡 ,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 宋  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 漢唐 風,南渡詩人尚數公。”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濱餘胄, 沂川 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 邕 ﹞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時亦指 中國 。 宋  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進 者真驍將也。如 進 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 進 本虜族, 中國 無之。”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卓午

正午。 唐  李白 《戲贈杜甫》詩:“ 飯顆山 頭逢 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二折:“今日時當卓午,家中必然有人寄書信來。” 清  龔自珍 《偽鼎行》:“卓午不受日,當夜不受月與星。” 陳毅 《棗園曲》:“先生雅量多風趣,常巾履蕭然酣睡,直過卓午。”

暄暖

溫暖;暖和。《南齊書·東夷傳》:“四時暄暖,無霜雪。”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詩:“冬屋稍暄暖,病身更強梁。” 清  汪懋麟 《除夕前三日陳學士招飲寓齋見示即答》詩:“所怪太暄暖,未見雪花大。”

向陽

面對太陽;朝著太陽;比喻蒙受恩遇

背陰

(1).以背向陰。《淮南子·精神訓》:“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爾雅翼·釋魚》:“靈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

(2).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亦指陽光照不到。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三折:“他那裡抬的腳步兒輕,他若是但回身我在這背陰中掩映。”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郵政·餵養》:“夏宜背陰,冬宜向陽。”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背陰的地方還有些積雪,也被暖氣給弄出許多小坑,像些酒窩兒似的。”

激湍

急流。 晉  潘岳 《西征賦》:“交渠引漕,激湍生風。” 明  劉基 《平西蜀頌序》:“是故冬寒之極,必有陽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 陳去病 《夜宿張家口獨步通橋望月》詩:“依稀月有聲,靜探乃激湍。” 陳毅 《水調歌頭·四游良口》詞:“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廠房發電,軋軋奏鐃歌。”

清淺

(1).謂清澈不深。 南朝  宋  謝靈運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苹蓱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宋  王安石 《蒲葉》詩:“蒲葉清淺水,杏花和暖風。” 明  王問 《自山中泛湖歸》詩:“川塗風浪平,沿流弄清淺。” 田漢 《江漢漁歌》第五場:“ 大別山 頭掛夕陽, 月湖 清淺翻鴛鴦。”

(2).淺顯;不深奧。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中:“ 宋  豫章 太守 謝瞻 ……詩,其源出於 張華 。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  陸 但恣肆。”

(3).指銀河。 唐  李白 《游太山》詩之六:“舉手弄清淺,誤攀 織女 機。” 王琦 註:“《古詩》:‘河漢清且淺。’” 唐  孟郊 《古意》詩:“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谷口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韜·分險》:“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維 《歸輞川作》詩:“谷口疎鐘動,漁樵稍欲稀。” 清  黃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詩:“此間看山復看楓,谷口敞與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陝西  禮泉 東北。 西漢 於此置 谷口縣 , 東漢 廢。因位於 九嵕山 東、 仲山 西,當 涇水 出山之處,故謂之 谷口 。古時相傳為 黃帝 升仙的地方。也稱 寒門 。《漢書·郊祀志上》:“其後 黃帝 接萬靈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謂 寒門 者, 谷口 也。”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黃帝 升仙之處也。”又註:“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涼,故謂此谷為 寒門 也。”

(3).古地名。在今 陝西  淳化 西北。 秦 時於此置 雲陽縣 。《戰國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國,北有 甘泉 、 谷口 。’” 鮑彪 註:“在 雲陽 。” 西漢 末年,高士 鄭朴 (字 子真 )曾隱居於此。 漢  揚雄 《法言·問神》:“ 谷口  鄭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 唐  李白 《贈韋秘書子春》詩:“ 谷口  鄭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錄》:“ 谷口 在 雲陽縣 西四十里, 鄭子真 隱於此。”後借指隱者所居之處。 元  楊奐 《得邳大用書復寄》詩:“ 谷口 知何似,他年願卜隣。” 清  錢謙益 《高郵道中簡顧所建》詩:“負耒我今歸 谷口 ,驚弓君莫問壺頭。”

曠夷

曠達坦蕩。《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 知章 ﹞性曠夷,善譚説。”

詩詞推薦

山中原文_山中的賞析_古詩文